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n\n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n\n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n\n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n\n
赏析:
\n\n
宋元丰年间苏轼在徐州知州任上,建楼于城东门上,称为黄楼。陈师道于宋元祐三年(1088年),即任徐州教授的次年,登楼作此诗。负山居士为师道友人张仲连的别号,故此诗是登高寄友之作,前六句都写登高所见,末二句带出忆友,契合诗题。
\n\n
首二句描绘了一幅雪后黄昏空明澄净的图画。林中屋舍已无炊烟缭绕,知是向晚时分,正因为烟雾都净,所以林间茅庐历历在目,极目远眺,自有一种广漠荒寒之感。这一切,加上城垣上的积雪,预示着一年将尽。这两句看似寻常写景,然颇切雪后登楼的情景。读此二句,令人想起唐人祖咏的名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n\n
颔联的写景更表现出后山烹字炼句的功力。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显得格外明亮;溪水纵横的山间吹进晚风,又带来了阵阵寒意。这一联一字一意,绝无冗赘之语。“日”并非普通的日,而是“云日”,这就将雪后薄云遮日的景象表现了出来;“雪”是“松雪”,给读者绘出一幅青白交映的松雪图;“山”为“溪山”,“风”是“晚风”,都力图用最简练的字句传递给读者尽可能多的意象。然而此一联中最妙的还是“明”与“进”两字,着此二字,全句都活,令人如见雪景,如闻风声,所以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明’字、‘进’字皆诗眼”,确为的评。
\n\n
颈联也是写登楼所见,然“醉吟中”三字归到自己,物我交融,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此联下语平淡,明白如话,然而对仗工稳,虽不像前一联那样颇见遣词之工,然意趣横生,诗人萧散放达的高情逸兴跃然纸上。这种情趣在后两句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n\n
据《晋书》,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夜雪初霁,忽然忆及住在剡溪的朋友戴逵,就乘小船前去看他,隔夜才到剡溪,但又不去登门拜访故友,却返舟回去,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个雪夜访戴的故事历来为诗人墨客广泛称引,用以表现高人雅士的逸兴。陈师道在这里更深一层发掘其意义,意指王徽之因访戴而起山阴之兴,兴尽之后,忆戴之念亦息;而自己宁可不去拜访张仲连,以使山阴之兴不尽,可长忆张公。此二句,既可见诗人冲淡的情怀,又可见其友情的诚笃,把这个用滥了的典故翻出了新意。这一处用典既契合雪后的环境,又切中寄友的诗题,可见后山用典的精密。
\n\n
全诗前六句写雪后黄楼,后二句寄友,结构严谨,然而写景中已透出诗人旷达冲淡的心境,故末二句一气贯注,协调自然,所谓情景交融,于此可见。
\n\n
(王镇远)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