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n\n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n\n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n\n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n\n
赏析:
\n\n
方回《瀛奎律髓》说,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这首诗所写的快哉亭在徐州城东南,为唐代诗人薛能所筑阳春亭故址,李邦直重建此楼,苏轼名之曰“快哉”。此诗为元符元年(1098年)后山在徐州时所作。
\n\n
前六句写登楼所见,先写水,次写山,再写天,由低到高,层次分明,在写景中别具一格。先看水,一道清澈的江水沿着城墙曲折而流,这就使人想起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江村》)的意境,然而后山诗夺胎换骨,面目已与杜诗迥异。“泉流”句虽是直道眼前景物,但也契合登高所见。两句写景中,“江”与“泉”是动的,“城”与“石”是静的,故可谓动静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与对照,将江水蜿蜒曲折与泉水飞沫四溅之态刻画了出来。
\n\n
再看山,山是通过暮色来写的。“夕阳”两句描绘了一幅山间落照图。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在山间升起了。这两句诗造语工巧,特别是“隐地”“依山”,形象而具体,读来有现场感。“隐”“依”二字带有主观色彩,这里用来形容太阳与暮霭,显得异常生动,与柳宗元笔下的“苍然暮色,自远而至”(《始得西山宴游记》),境界相近。
\n\n
“度鸟”两句写空中景物,然融情于景,包含了很深的寓意,所以历来受人称赏。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飘曳有姿。鸟飞、云动,本是山间常景,而一旦注入了诗人自己的感情,便产生了耐人寻味的魅力。这两句虽是直道眼前所见,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境平静、向往自由的意愿;其中不乏令人咀嚼的深意,那横空而过的飞鸟,岂不是人生匆匆而逝的象征?杜甫诗说:“仰看一鸟过,虚负百年身。”意思是人生倏忽如鸟过,可与此句同参;而那自由自在的白云,尽管奔腾变幻,然终因无心于争逐,所以永远悠闲自得,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恬淡寡欲、平静无波。杜甫诗“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把此种感情表现得很为明朗,而后山此联则含蓄蕴藉。按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说法,杜诗可以说是“有我之境”,而后山此二句则似“无我之境”,正有“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趣,但在客观描写的背后,蕴含着哲理和深意。故方回说:“如‘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纪昀也说:“五六挺拔,此后山神力大处,晚唐人到此,平平拖下矣。”说明了此二句寓意深长,有振起全篇之功。
\n\n
“登临”两句翻出一层意思作结,撇开写景,而由游兴之不尽反衬出景物之令人流连忘返。然诗人并不直说自己游兴未尽,却说因家有稚子,故不能流连太久。所以任渊释此二句说:“以稚子候门之故,不尽兴而返。”
\n\n
后山诗往往以孤拔遒劲见长,此诗可作明证。全诗苍劲有力,虽不用奇字僻典,然意兴无穷,纯以气格胜。这种风格,得力于杜甫,但也与后山孤傲的性格有关。方回评曰:“全篇劲健清瘦,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指出此诗苍劲老健的风格与杜诗相近。
\n\n
(王镇远)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