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春天也失去了往昔的明媚。在全国上下共克时艰之时,大多数人无奈停下忙碌的脚步,掩门闭户,独留春光空灿烂。而一些人却在拼尽全力地与疫情赛跑,夜以继日,誓驱魑魅朗乾坤。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人民战争中,科研人员与“瘟神”斗智斗勇,实验室也成为疫情防控的“前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种种挑战,科技界也不例外。应对灾患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这次防控疫情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来路不明。初见这个突如其来的对手,我们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连病毒身份鉴别、特性解析的基础性工作都要从零做起。然而,如果不能尽快知己知彼,及时拿出克敌手段,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就无从谈起。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形势,国家和地方科技部门迅速行动,积极动员,认真部署,采取了快速启动攻关项目、开设成果转化和应用绿色通道、扩大科研资源开放共享,并且试水“悬赏揭榜制”“首功奖励制”等针对性的举措。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响应,勇挑重担,连续奋战在应急攻关的第一线,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瞬间。在短短的时间内,病原体快速识别,基因测序率先完成,检测速度大幅提升,临床手段趋于优化,诊疗方案逐渐完善,疫苗研发曙光乍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也被迅速打造成病毒溯源、疫情监测、疾病防治的利器。科技抗疫的速度和成效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工作,也得到国际社会和同行的高度认可。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阻击病毒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无论是研发出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并将其运用到疫情防控和临床治疗,还是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知识服务于公众认知和风险防范,都极大地增强了全社会携手抗击疫情的底气和信心。
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战略力量,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肩负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前进和振兴的道路上,不可能不遇到艰难险阻,不可能不碰上大事难事。“择木无利刃,羡鱼无巧纶。”科技创新能力强不强,就要看在困难时刻、于紧要关头能不能显现身手,能不能强有力地支撑国家和人民闯关过坎。因此,加强科技创新的应急能力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攻关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加强科技应急能力,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针对科技应急攻关任务紧、要求高的特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健全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制定科技应急工作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保障相关科研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注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汇聚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澎湃力量,强强联合,协同奋进,攻克最急迫科技难题。同时,加强科技资源整合、科研信息共享、创新平台共建等工作,调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优势资源,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群策群力,重点推进和全面支撑相结合,把科技创新贯穿应急工作的全过程。
增强科技应急能力,还要发挥好科技智库的咨询功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既需要有解决问题的科学技术手段,也要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分析研究能力,对复杂局势进行综合性研判。事前争取及早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制定应对预案;事中及时提供全面的数据、观点和方案,推动具体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事后深入复盘和思考,针对完善治理体系提出有操作性的建议,争取把教训和错误留在“昨天”。同时,科技智库不仅是辅助决策的智库,也是公众的“数据库”。直面困惑,要系统、客观地向公众剖析关切问题,积极疏导社会情绪。
紧急时刻的表现,源自平时的能力和水平。科技创新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归根到底要看常态、靠积累。平日不坚持职业道德,关键时刻就不会有专业素养。看到的问题都不能做到“攻坚”,何谈战时状态下的“克难”?因此,我们要更加牢固地树立攻关意识,从思想和行动上去践行创新为民的理念。目前,我国在若干领域的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瞄准这些“卡脖子”问题开展攻关就是很好的锻炼。一步一步推进,踏踏实实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我们的知识储备,增强科技攻关的本领。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抗击疫情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然而,防范和应对各类风险的斗争远未结束。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筑牢保障国泰民安的铜墙铁壁。
原标题:科技创新是危难时刻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