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数字经济”第一次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特别强调了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世界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部分国家和地区由于采取“封城封国”或回避“三密”(密封空间、人员密集、近距离密切对话)等措施,有意无意地切断或部分切断了实体经济及全球化所赖以存在的资源流动,严重影响了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其后果的严重性和影响时间的长短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
但另一方面,虽然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受到严重冲击,信息流却出现爆发性增长。如何挽救实体经济?如何让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推进新型全球化?数字经济将会越来越重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高度融合是未来的选择。
智能社会
人类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后进入信息社会。但这个信息社会存在一个问题,即知识和信息共享度不高,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的合作不足,人们只是通过因特网访问虚拟空间中存在的云服务(数据库),获取信息和数据并进行分析。
日本等国现在已经开始摸索通过将网络空间(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真实空间)高度集成来实现新型信息社会。这个社会是一个产业系统、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高度优化,通过物联网连接所有人和事物,共享各种知识、信息,从而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价值来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以社会效益最大、风险成本最小为特征的可持续高度智能社会。
在“旧信息社会”中,人们通过分析信息创造价值;而在“新信息社会”中,人工智能会分析大量数据,并将结果通过机器人等反馈给人类,从而把以前无法实现的新价值带入工业和社会。
趋势提速
即使没有这次的新冠病毒灾害,人类社会也必将进入一个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的时代。
在2015年,美国国家工程院发布了《美国创造:拥抱制造、技术和工作的未来》报告,提出了主攻工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数字经济”新策略。美国是现在数字经济的第一大国、强国,而中国紧随其后。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22.4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达到30.1%;2019年规模已达31.3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数字经济增速已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数字经济发展的用户基础越发坚实。
而这次疫情更加速了数字时代的到来。疫情让我们发现,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层面,无论政府还是民间,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社会还是个体,有许多事情是可以通过互联网,也就是数字经济来实现的,而且通过这一数字经济模式有利于实现经济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例如疫情期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降低,这不仅因为工业活动规模下降,还因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出现改变。
数字引擎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中国经济将在数字技术驱动下,大步跨入数字经济时代。政产学研各界,应认清国内外趋势,及早推进数字化转型。“数字”既是手段和工具,也是产业和经济。换句话说,“互联网+”是手段,数字经济是结果。
具体来说,数字时代包含了数字科学、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前两者是为后两者服务的必要条件。其中,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数据科学带动多学科融合,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数字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驱动数字经济的动力已经足够强劲,这正是过去50年技术革命周期所蕴含的机遇。数字经济是核心目的,它与地球系统(由构成人类生存基础的资源、能源、生态系统等组成)、社会系统(由代表国家特征的经济体系、政治体系、产业结构、技术体系等组成)、人类系统(由个人生活方式、健康、安全保障、价值规范等组成)密切相关。我们从宏观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管理范式这四个方面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与产业加速融合,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将引领“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
世界不会也不应该再回到疫情前的状态。疫情后的创新应来自“以人为本”的技术创新,以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高度融合的新型全球化体系。世界应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改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把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高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以低碳、循环、共生、安全和智能为特征的可持续社会,从而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作者:日本立命馆大学政策科学部教授、国际3E研究院院长周玮生)
原标题:周玮生:跑步进入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