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是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
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染力之强、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大、传播途径之多样、影响之深,挑战着人类对新发传染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在应对疫情过程中,我国科学家在发现新病原、开发检测方法、研发疫苗、临床救治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在疫情预警、预测、监测、溯源、干预、决策支持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一定的短板和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让人们切实体会到疫情实时监测、预警、预测的重要性。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实时监测数据、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疫情预测论文,为疫情监测预警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新型监测和预警技术展现出巨大的能量和潜力,展现出经济、快速、透明、精准、实时、少干扰等特征。技术的进步将会推动传染病监测、预警方法的发展和进步。我们需要构建以监测实时、数据精准、预测科学等为基础的政府决策支持体系和群众宣传教育体系。
世界上存在的病毒种类可达数百万之巨,绝大多数病毒、细菌是未知的,人类研究的病毒和细菌,尚不到自然界存在的病毒和细菌种类的1%。绝大多数新发传染病与野生动物有关,因此,需要开展对不同地区不同种类野生动物携带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新的微生物,评估可能的公共卫生意义,防范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这样就大致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发传染病有个基本预测和估计,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疫情,就能够很快锁定传染源,把疫情杀灭在萌芽状态。
目前,我们已经具备在传染病疫情发生之前开展主动研究的能力。这就是提前防范,开展“反向病原学”研究。首先,发现、分离、命名新的微生物,评估新发现微生物的潜在致病性或者公共卫生意义,提出未来可能引起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新发现微生物目录。其次,积极探索检测、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的技术、方法和策略。
客观来说,我国传染病确诊能力仍然较低。除少数法定传染病外,绝大多数传染病的诊断没有微生物证据,容易误诊误治,农村尤其如此。要实现传染病防控的关口前移,就要把发现病原体的能力前移到医院、农村、海关、机场等环境。同时,应建立病原体识别网,无论病原体从哪里来,都能够做到及早发现。
着眼未来,人才是关键。百年大计,育人为先。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同时,培养一支水平高、斗志强、顶得住、上得去,关键时候能打大仗、打硬仗、打胜仗,国家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的疾病预防控制国家队。(作者:徐建国,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原所长、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原标题:强化国家级疾控机构技术、能力、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