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夜空,斗转星移。北斗星,自古为中华民族定方向、辨四季、定时辰。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北斗”命名,恰如其分。昔有指南之针,今有北斗导航,这是中国智慧遥隔时空的接力。
从双星定位系统概念的提出到北斗一号系统从无到有,到北斗二号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到北斗三号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再到北斗全球系统全面建成,中国北斗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历经了近20多年的峥嵘岁月。今天,就带领大家回顾这条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独特发展之路。
中国开展卫星导航与定位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时代背景制约,最终未能将中国人的“灯塔项目”引进实施。1983年,那一年,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之一陈芳允院士,提出了研制双星快速导航系统,即利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实现区域快速导航定位的设想。
1994年,中国的卫星导航工程获批立项,并以炎黄子孙的祖先们用于辨别方向的“北斗星”命名,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正式问世。自此,中国开始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建设。
2000年10月31日,我国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托举我国首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升入茫茫夜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北斗导航系统首发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的开局。
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成功入轨仅50天后,千禧年岁末,长征三号甲火箭又将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03年5月25日,第三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成功升空,作为备份星与前两颗工作星组成中国完整的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一号。
2004年9月,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正式启动,进入了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快车道。“先有源,再无源,先试验,再服务,先区域,再全球”。北斗二号卫星进入了为期4年的初样研制阶段。这一时期,卫星系统共完成了4颗初样星和1颗飞行试验星的研制任务,攻克了星载原子钟、高精度星地时间比对、精密测距接收机和偏航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北斗工程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4月14日,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系统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拉开了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建设的序幕。
2010年对于中国北斗来说是个不一般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连续迎来5颗“新成员”,系统在太空中初现雏形。
从那一年开始,我国迎来了北斗导航卫星的高密度发射期。
2011年,建设完成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具备向我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的能力;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16名成员全部发射升空,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即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完成。
2017年,北斗三号第一颗和第二颗正式组网卫星升空,全面拉开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大幕,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进入了“最后一步”。站在前两代星座的肩膀上,中国北斗的“第三步”迈得无比自信,开始尝试冲刺和领跑,星间链路、全球搜救载荷、大功率行波管放大器、新一代原子钟等新“神器”闪耀亮相,卫星整体性能大幅提升。
2018年的“一年18星”更是让北斗刷新了卫星研制生产的中国速度,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基本导航服务。
2019年9月23日,北斗三号组网开始从基本系统向完整系统过渡升级。北斗星座交替进行组网和补网行动,为我国导航系统顺利从“区域”走向“全球”铺平道路。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最后一颗“收官之星”成功发射。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有力地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独立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向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新时代。
人类梦想追逐到哪里,就希望时空定位到哪里。人类脚步迈进到哪里,就希望导航指引到哪里。漫漫北斗路,从单星研发到多星并举,从艰难追赶到昂首超越,26年间,北斗人始终在以跑百米的速度在跑马拉松,中国北斗彰显了屡创太空中国速度的中国智慧。(本文据《永远的航天“三大精神”历史篇》中任悦鸣《从中国的北斗到世界的北斗》一文改编;配乐:曹阳;朗读:马忠辉)
原标题:从中国的北斗到世界的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