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全面战略转型的新支点、新引擎。
在全球经济深陷空前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亟须挖掘新潜能,增添新动力,新基建因而格外引人瞩目。
新基建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全面战略转型的新支点、新引擎。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特征极其鲜明,既有基础支撑作用,也有全局协同影响,还有引领带动作用。
对于数字经济发展而言,新基建是最具主导价值的共性基础产业群。大力发展新基建,如同再次吹响集结号,将推动占GDP三成的数字经济步入更快的发展阶段。
新基建的短中长期效应
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开始之际,中国抢抓机遇,在智能制造、消费电商、电子政务、网格治理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中积极探索。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数字经济到新基建,逐步推动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短期来看,围绕新基建产业发展的配套制度建设,有利于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六保”“六稳”目标任务的实现;通过新基建领域产业的发展,可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激活主体、维护安全、稳定供应,促进应用、带动消费;通过此次疫情,暴露出供给、需求、前中后台、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诸多领域的短板、断点、堵点和不协调,则需从问题出发加以研究解决。
中期来看,有利于加速推进智能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赋能,推进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基建的融合,畅通软硬网络连接通道,提高数字经济渗透率,展现数据生产要素价值,完善要素市场体系。通过在全球视野下审视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和被动环节,可在新基建的统筹规划中,着力实现基础、关键、核心部件、基础科研平台、通用软件、协同创新组织等各板块的稳固和自主可控。
长期来看,有利于推动地区和国家治理组织、机制、制度的优化,进一步推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向统筹协调复杂系统的方向深化改革,形成由智能技术推动的改革新红利,实现产业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及城乡融合发展。
谁的机遇
在不同体制、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的各类市场主体中,科技民营中小企业与新基建具有与生俱来的契合性。在数据驱动创新的数字经济环境下,这类企业不仅身负创新使命,生来贴近用户,而且市场敏感、机制灵活,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市场需求牵引、创新投融资环境日益改善的背景下,新基建领域的科技民营中小企业将迎来新的拓展机遇。如此次疫情冲击下,受益于新技术应用,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科技信息服务企业、消费电商、远程会议服务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的物流快递企业等,营收或股价呈现大幅增长。
未来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功能也会逐步改变。受益于新基建的发力,城市将加速转型升级,各地争相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将步入快车道。
对于发达地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城市群而言,人口的流入和集聚不但为其带来了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且也凸显了拓展生活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的客观需求。未来,围绕大城市群的都市圈将是新基建的有机拓展区域。
新的技术减弱了传统工业对于城市传统基础设施的依赖,特别是对劳动力要素的依赖。随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中西部地区因其自然资源、空间优势,也将对用地需求较大的现代产业形成较大吸引力。
风险和挑战
与此前大规模兴建“铁路、公路、机场”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新基建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
一是摆脱对外依赖性制约,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在国际竞争环境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深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创的背景下,与新基建相关的技术、产品难以获得稳定的进口来源,亟须突破外部约束,形成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开放合作需要寻求新突破。
二是关乎全局战略意义的新基建,需要处理好各地实践与整体统筹的关系。在中央、部门、地方的管理架构下,如何构建有力的体制机制、组织,统筹规划、系统协调,搭建协同平台,是高效推进新基建的重中之重。
三是创新多元化筹措新基建巨量资金的方式。不同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蕴含着创新、技术、跨领域的多重风险,如何设计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是核心,需要通盘设计,创新中央、部门、地方、企业、社会力量、个人共同参与的筹资和分享机制。
四是应对新基建对传统产业分工下的教育体系的巨大挑战。对此,不仅需要提升从业者的数字化技能,还需要提升消费者的应用技能;不仅要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还要面向新产业劳动者、科研人员的未来需求改革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现阶段做什么?
新基建的经济效应,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步显现。现阶段需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建立起跨领域的平台组织和规制,推动技术及管理标准的快速迭代。应推动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主导模式过渡,建立多主体参与及多元治理机制,并做好数据资产权属、价值评估及交易的法制建设。
具体而言,建议如下:
一是强基础,补短板。消费类电商、电子政务的实践已有基础,应用较广、有一定规范性,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布局,梳理与其关联的新基建技术、服务、组织、标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对于因行政分割所导致的不能充分连接的问题,研究疏通堵点、接续断点、激活盲点的解决方案,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相关领域,形成应用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二是统筹规划,夯实基础。结合十四五规划制定,在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专题研究新基建的一揽子推进计划,保障人力、财力、用地、组织、激励的长效机制,夯实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基础”。
三是试点发行多方参与的政府类、企业类债券,鼓励民营资本主导的投融资,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家积极投入,建立保障企业家权益的激励制度。
四是加快高校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数字商务、科技金融、数据管理等相关专业设置,鼓励开展部分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专业的跨学科融合试点,加大线上教育和各类在职培训,设立数字经济青年领军人才计划和新基建教育公益基金,适应数字经济以及新基建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