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蝴蝶妈妈的世界”非遗产品扶贫车间内,52岁的杨优农头戴苗族头巾,正埋头在白色长衫上勾画,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在她手下慢慢显现,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情。
这件长衫将被工人采用独特的扎染技术着色,变成一件独一无二的衣服,挂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门店里对游客销售,零售价约为550元。
“蝴蝶妈妈的世界”是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对口帮扶雷山建起的9个扶贫车间之一,位于羊排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也是雷山县非遗产品的研发、生产、展销、体验和培训中心。
“蝴蝶妈妈”被视为苗族的始祖,而苗绣是当地的传统刺绣技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在雷山县,大多数苗家女子自小就会苗绣,但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经济效益。
为了让非遗手艺走出大山并带动脱贫,杭州扶贫干部将“蝴蝶妈妈的世界”纳入了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吸纳搬迁移民就业。像这样的扶贫车间,上城区一共在雷山援建9个,另外还有藤编加工扶贫车间、D球村消费扶贫车间、雷山食堂等。
2019年11月,“蝴蝶妈妈的世界”购买了从织布和制衣全产业链需要的所有设备,开始投入运营。厂长武国林是贵阳人,以前在广州开服装厂。他“看准了政府在这里的大力投资”,便回到雷山县办厂。
政府花费了700多万元,不仅为武国林提供了免费的厂房,还提供了全自动车床、打版等机器设备。目前,二楼厂房总共有140个工位。
武国林还曾在这里对搬迁人员进行服装生产培训,在培训的196人中,有50多个报名就业,这也为厂房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力。“培训不仅免费,还会给一点工资”。
“蝴蝶妈妈的世界”可以提供100个以上就业岗位,目前通过车间用工岗前培训,已吸纳了2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并与100多名绣娘签订订单合同。
产品生产出来,销路是关键。在杭州扶贫干部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蝴蝶妈妈的世界”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开设了一个自营店,成功打开了销路。
蝴蝶妈妈也拥有自己的设计师,武国林计划在设计师的帮助下,把民族文化融入时装生产,通过电商等方式,将这些民族风时装销售出去。
截至2020年4月,“蝴蝶妈妈的世界”自主设计完成50多款服装、抱枕、香包系列,完成2000多件服装代加工订单,今年产量预计达5万件以上。
原标题:苗绣非遗“蝴蝶妈妈”飞出黔东南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