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江:虎舞生威三百年

日常生活中,见过舞狮、舞龙的人不少,见过舞虎的可不多。

海南虎舞集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明朝时由中原传入海南,现盛行于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周边农村。2009年,海南虎舞入选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虎搏斗、人虎共处”

海南虎舞具有厚重的传统文化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据介绍,虎舞是为了纪念冼夫人,同时也为各家各户祈祷五谷丰收、人畜平安、生意兴隆、顺心顺意。每年的军坡节期间是虎舞演出的高峰期,从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虎舞队环村巡演,十分热闹。

关于虎舞,《古氏南迁》一书中有记载:“祖上自中原南迁,越南海而入,历尽艰辛,难险谁知?千里奔波,粮尽物耗,独有传世盛物虎头,雨淋日晒,随众翻山越岭,虎舞觅食,斗虎擂台,谁能分真假焉!”

在三江镇罗梧村,就有一支为纪念冼夫人而组建的虎舞队,这支舞队具有传奇色彩,至今已传承三百多年。据介绍,冼夫人去世后,当地人民深切缅怀,建庙祭祀,并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至二月十二聚会于庙前举行活动,仿当年冼夫人出征仪式出行,俗称“装军”,久之相沿成俗,形成军坡节。

清《琼山县志》有载:“每逢诞节,四方来集,坡墟几无隙地……装马数十乘,经化妆男女,随木偶神像环游一周,曰装军。士女如云,沿途焚香顶祝,观者塞路。”

2002年,琼山市人民政府确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至二月十二举行“新坡冼夫人文化节”。每逢冼夫人文化节,就会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就有三江虎舞演出。

虎舞以武术表演为基础,又将舞蹈融入其中。虎舞表演大致包括布阵、开场、单人表演、双人对打等内容。每队人数多达二三十人,每只“老虎”由两个人分别扮演虎头和虎尾。此外,还有“土地公”“土地婆”以及其余人等扮演兵勇手持长矛、长棍、短棍、双刀、大刀、长剑等列队摆阵。整场表演围绕“人虎搏斗、人虎共处”的主题展开,展现出人类以智慧和高超的武艺战胜老虎后,与虎和睦相处的画面。

虎舞演出热闹非凡

虎舞大多在春节和冼夫人文化节时才会上演。没有演出时,虎舞队队员多在外打工谋生,日常生活中鲜少能见到舞队跳虎舞。近日,记者从三江镇道学村虎舞队队长提供的视频中,看到了虎舞演出的热闹场面。

视频中,在灯光的照耀下,虎舞队队员身穿旧时兵勇服装,手持各类兵器排成两行,两只虎舞队队员扮成的“老虎”站在中间,“土地公”戴着面具手持拐杖,“土地婆”戴着面具手执蒲扇,均站在“老虎”身后,向“冼太夫人”行礼。

在紧密的锣鼓声中,“老虎”以跳、转、翻、旋等动作出场显威,时而在地上翻滚,时而高高跳跃,表演生动又有趣。“土地公”“土地婆”以秧歌舞步紧跟在“老虎”身后。随之,呐喊声起,“兵勇”逐一上场与虎对打。整场演出突出了“老虎”的敏捷、灵巧以及“兵勇”深厚的武术功底,令人叹为观止。整场虎舞演出气氛热烈,颇为壮观。

道学村村民王统平已经跳了18年虎舞。在如今的三江镇,虎舞已经在多个村庄遍地开花,共有9支专门跳虎舞的队伍。王统平所在的村庄也成立了虎舞队,起名为道学郡。

王统平说,三江的虎舞表演经久不衰,从刚开始单一的武打招式发展成集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许多三江老百姓对虎舞的喜爱溢于言表。“每当舞队跳起虎舞,就有许多群众围观,场面十分热闹,这说明了人们对虎舞的喜爱。”

期待更多人加入传承队伍

不过,三江虎舞队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难题,他们表演的时间集中在每年春节后和冼夫人文化节前后,参与演出的人员获得的收入不高,舞队成员平时都要外出打工谋生。

王统平以道学郡虎舞队为例说,该队过去跳虎舞的队员约30人左右。如今,由于收入低,人员流失严重,目前仅剩十几人,“如果不是热爱虎舞表演,很难坚持下来。”

政府部门对海南虎舞这项民间艺术的发展传承十分重视。虎舞于2009年入选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虎舞海口市级非遗传承人王亚存表示,虎舞一路走来,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和变迁,从刚开始的蹒跚学步发展为集武术、舞蹈等艺术于一体,凝聚了一代代民间艺人的汗水与智慧。直到今天,虎舞仍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气息,虎舞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文化价值。

王亚存表示,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虎舞的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增加表演次数,让更多人了解虎舞。在传承方面,可以学习公仔戏、琼剧的传承方式,开设虎舞培训班,吸引更多人参加。此外,在寒暑假开设免费兴趣班,推动虎舞走进小学和中学。

同时,建议通过政府主导,建设更多虎舞非遗文化项目排练场所,对演出服装和道具进行适当升级完善。旅文部门可牵头组织虎舞演出队伍与舞龙、舞狮等项目传承人进行交流,让虎舞这门传统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原标题:海南三江:虎舞生威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