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梅县区:民俗博物馆留住乡土记忆

尽管已经入秋,火辣辣的太阳仍炙烤着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街边一栋不太起眼的民房上悬挂着一块橙底白字的招牌,上面印有“梅州市梅县区粤海民俗博物馆”几个大字。

二楼博物馆内陈列的粮票、布票、租地契、鸡公车、纺织车、风车、龙骨水车等老物件,唤起了人们尘封已久的乡土记忆。

“其实也不算什么藏品,都是自己喜欢的老物件。”说这话的正是博物馆的创办人叶世海。据其介绍,该博物馆占地600多平方米,共展出藏品500多件,分为农耕文化、客家民俗、竹藤文化、客家陶瓷等展区,品种各异,样式繁多。

“这些老物件大多流行于清末至改革开放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大部分年轻人可能都叫不上名字了。”说着,叶世海快步走向一个“木桶”,拿起两根“棍子”向笔者演示起来,“这个叫‘打谷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常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先把稻谷放在板上,再用棍子敲打,谷粒便落到了桶中。”

说起自己的藏品,叶世海眼中有光,止不住话匣子:“再过来看看这个,这个叫‘龙骨水车’,是我们客家人以前用于抗旱的,以前没有抽水机,天旱耕地全靠它。现在淘汰了,没有用了……”

叶世海出生于1960年,是白渡镇悦来村人。农民出身的他对于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有着强烈的热忱,对于老物件更是有种说不出的喜爱。“很多老物件都尘封在老房子里,渐渐被人们淡忘,我觉得很可惜,就想把它们都收回来。很多人都觉得这些东西是过时的、没用的,也有很多人问我收藏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只好回答他们,这些都是我喜欢的。”叶世海淡然笑道。

渐渐地,叶世海的藏品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已有2000多件。他想让更多的年轻一辈看到它们,了解它们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传承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2016年,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开办博物馆。

很快,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他租下了这间600多平方米的仓库。装修场地、搬运藏品、规划布展……经过一年的筹备,梅州市梅县区粤海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在梅县区民政局注册登记、在广东省文物局备案。如今,粤海民俗博物馆除了每周一闭馆外,其他时间都免费向群众、游客开放,有时还配合当地政府做好相关的文物保护宣传工作。

这座闹市中的博物馆没有价值不菲的藏品,却承载着其主人最质朴的热爱,承载着传承民俗文化、留住乡土记忆的初心和使命。



原标题:广东梅州梅县区:民俗博物馆留住乡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