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根本,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按照“分类施策、因村制宜”原则,通过强党建、引资本、优生态、重扶持、抓旧改、兴科技等措施,推行乡村振兴“六种模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由“输血”向“造血”、由“等你扶”向“我要富”转变,实现“街区有典型、村村有项目”的良好格局。目前,莱山区79%的村拥有至少1个集体产业项目或稳定增收途径,54%的村年集体收入过50万元,完全消除了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居。今年前三季度,莱山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80元,总量居烟台市各县市区第一位。
乡村要发展,产业要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为了让更多的村居从根上富起来、强起来,莱山区出台了《关于实施部门包村“552”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见》和《关于促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生产优势、市场优势相结合,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共同组建经济联合体,抱团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就业劳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合作社增值效益。目前,莱山区有75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或更高层次经济体,年底前将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覆盖。
乡村振兴,需要财政资金投入。莱山区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每年至少安排区级奖补资金2000万元,对农村致富项目进行专项奖补,为乡村振兴助力。今年以来,落实奖补资金2600多万元,奖补农村集体经济项目14个,项目预算总投资达7700万元,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00多万元。
工商资本的进入,可以为乡村振兴带来雄厚的资金、超前的理念、先进的技术。莱山区主动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吸引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发展农村高效产业,村集体和群众可采取土地入股方式获得分红,当地村民被聘为产业工人,还可获得一份工资收入,为破解乡村振兴资金难题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村环境好了,乡村旅游就能火起来,实现“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莱山区坚持打造“既有颜值、又有产值”的美丽乡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相得益彰,努力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的良好格局。
“旧村落”如果善加利用,也可以变成“金饭碗”。莱山区引导北部城区村居依托园区建设、旧村改造等,根据其区位、地域等优势,注重招商引资,合理开发建设,通过沿街开发、入股分红、收取租金等形式获得稳定收益。目前,莱山区北部66个村居均有至少1条稳定的增收途径,年租金近4000万元。
莱山区还依托高校院所的智力资源优势,推行“高校院所+实践中心”模式,深入推进高校院所与村居之间合作。在莱山区院格庄街道设立烟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实践中心,整合高校、企业、地方政府三方优势资源,开展政策咨询、成果推广、人才培训等多方位的服务,成为烟台市首个乡村振兴乡镇实践中心,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项目。目前,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高校院所与莱山区内21个村居建立了帮扶联系,院校科研人员在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烟台日报社记者 徐睿)
原标题:山东烟台莱山区:“六种模式”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