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樟树:荒滩地变废为宝 袁江村脱胎换骨

进入7月,在江西省樟树市昌傅镇袁江村,袁河堤外的400亩枳壳种植基地果实累累;堤内的300亩芡实种植基地里,种植户满怀喜悦地忙碌着;1200亩水产养殖场,刚出水的鱼虾正在装车。

谁能想到,这些惠及全村百姓的种养产业,全是在荒滩荒地上发展起来的。通过盘活荒滩荒地等废弃资源,变废为宝,发展中药材、菌菇、光伏等扶贫产业,“十三五”省定贫困村袁江村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广,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

荒滩上栽下“摇钱树”

3年前,袁河村并没有产业,村集体经济为零。

“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持续脱贫。”昌傅镇党委书记刘睿介绍,袁河边的荒滩,曾是耕地,由于经常被河水淹没,农民干脆抛荒。近年来,袁江村将滩涂沙洲地进行改造,400多亩荒滩以每亩220元的租金流转给了一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种枳壳。

“收益的10%归村集体,村民可享受稳定的租金,村里还有27个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的方式获得收益。”袁江村党支部书记余金华说,种植之初,为解决启动资金的难题,保证苗木供应不断档,镇里采取财政垫付资金的方式,帮助种植户开展生产。经过几年的发展,枳壳种植基地成为村里的“摇钱树”。

余金华向记者算了一笔收益账:亩产鲜枳壳大约2000公斤,折合干枳壳600公斤。2019年的价格是每公斤30多元,每亩年收入在1.8万元左右。

“我年老体弱,干不了重活。自从村里建起了枳壳种植基地,我在这里干点活,每个月能赚2000多元,去年我家就脱贫了。”贫困户黄细珠满意地说。

低洼田成了“抢手货”

其实在袁江村,这种在荒芜或废弃之地凭空打造出的种植基地和产业并不止一个。

芡实也是名贵的中药材。2017年,袁江村将目光盯向了地势低洼的荒芜田。

“十年九涝,白给也没人种,土地流转更是老大难问题。”余金华说,由帮扶单位引进的农业合作社决定通过改造,种植耐涝的芡实和发展水产养殖。这一举措让昔日无人问津的土地身价大涨,低洼地成了“抢手货”。昭阳水产合作社以每亩410元的租金全部拿下,打造成300亩芡实种植基地和1200亩水产养殖基地,将全村贫困户纳入帮扶范围。

昔日受人冷落的荒滩荒地被打造成种养基地,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形式吸引村民参与种养,带动不少村民就业,农忙高峰期基地用工量达100多人,人均日工资80元至120元。合作社在聘请劳动力的时候,优先请贫困户。村民出了家门进基地,在家附近就可以轻松就业。

荒地“种”出光伏产业

聚力脱贫攻坚,帮扶单位发挥了强大的后援力量。2019年,宜春市应急管理局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帮助袁江村下余组申报健身广场项目,并协调财政部门,申请村庄整治资金。

如今的袁江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从单一发展到多样、环境更加和谐美丽,到处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袁江村头的堤坝旁,建了一个装机容量1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此前,这里是一块荒坡地。

2018年,昌傅镇联系上了江西欣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这块荒地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有10万元的收益,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用于支付贫困户参加公益劳动的报酬。

年近六旬的贫困户余海军腿脚不灵便,干不了体力活,妻子长年患病,还要赡养90多岁的老父亲,家庭生活困难。袁江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包括余海军在内,村里的贫困户全部享受到了光伏电站带来的红利。

“按每亩400元,我家每年的土地流转费就有1300元。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上班,每月还有固定工资,一年收入2万元以上。”余海军的话语里透露着欣喜。

宜春市应急管理局驻村帮扶干部张少文介绍,在帮扶单位和昌傅镇的支持下,从2018年起,该村结束了“空壳村”的历史,村集体经济日益发展壮大,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高。



原标题:江西樟树:荒滩地变废为宝 袁江村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