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5G”不仅是通信业和学术界的热点,也推动着各行各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高速发展,博物馆行业也是如此。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公众教育的重要窗口,在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浪潮下,天津博物馆紧密依托5G网络全覆盖的优势,打破传统展陈、参观和管理模式,探索打造文化旅游+互联网的良好环境,增强了博物馆的表现力、感染力、趣味性和功能性。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为契合这一主题,彰显“5G+”博物馆的互联互通,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天津博物馆联合移动通信与数字影像企业共同打造了“5G智能互动体验展”,以5G为支撑,利用虚拟现实、全息影像、3D互动等高新技术,对天津多元而包容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新展示。
依托混合现实技术
打造沉浸式体验与博物馆传统静态展出模式不同,“5G智能互动体验展”通过5G、CG(三维影像)、MR(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新颖地展现了天津老城厢、天津运河文化、国宝故事等具有地域特色和馆藏特色的文化主题,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一次积极尝试。
老城厢地区是天津旧城所在地,以鼓楼及鼓楼商业街为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富豪商贾云集之地。展览利用CG+全息技术打造出一条14米长的时空走廊,采用激光工程投影仪投射出天津老城复原鸟瞰图,还原天津老城百年沧桑、四季变迁,让参观者在进入场馆的瞬间就仿佛进入时间隧道。沉浸式体验系统覆盖了参观者的所有视野,其可通过VR眼镜上下左右观看,沉浸在三维立体的虚拟世界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
作为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之一,天津这座城市的形成跟运河密不可分。展览通过5G+CG+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起三屏环幕的沉浸体验,为参观者呈现出清代绘画《潞河督运图》中热火朝天的漕运盛景,跨越时间和空间,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
国宝故事体验厅利用CG+MR技术对西周太保鼎、小臣艅犀尊、太保簋、青铜酒禁、玉壶春瓶、雪景寒林图等国宝通过三维立体化建模,在展览现场重聚。通过MR终端设备对真实环境进行感知,实时建立空间模型,再通过系统渲染出文物模型,展示在空间中,对太保鼎等文物的出土背景和流传历史提供精彩展示和创新体验,提升文物的呈现维度。这些使参观者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文物、了解文物,进入国宝的记忆深处,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依托增强现实技术
注重互动式观展无论展示方式是静态还是动态,博物馆展览往往都只是单向的传统模式,观众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参与感较为薄弱。“5G智能互动体验展”通过AR(增强现实)探究镜、换装头饰设备等技术手段,将观众的被动接受转为开放式互动,提高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和娱乐功能。
运用AR探究镜进行物体识别,将文物实物或复制品、平面图卡、高清数字照片作为识别来源,用云端算法将图像、音视频、透视动画、全角度3D模型等数字内容高精度叠加于识别物上,展开文物深度解读,并将文物AR体验内容上传至云端,利用5G网络实现对各类文物的AR互动体验。
运用AR换装头饰设备打造衣冠秀,以现实与虚拟结合的方式为参观者提供亲身体验唐代着装的游戏体验。所用AR一体机配备高清显示屏及专用摄像头,支持单人、双人与3D衣帽融合合影,观众可通过网络传输将合影一键存储到手机中,并用现场的专用照片打印机制作合影明信片。
创新发展
建设“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时代的发展,点燃了科技之光。在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的浪潮推动下,天津博物馆积极对接媒体平台与互联网企业,不断探索新思路、开拓新模式,谋求创新发展。
疫情防控期间,为满足观众观展需求,天津博物馆积极利用自身网络资源开设网络云展览,官网、官博、官微、今日头条号均已陆续推出“云看展”系列网络展览,可通过网络观看馆内17个特色展览的360度全景展示,其中“安第斯文明特展”和“穆夏展”两大特展累计线上观展人数超过100万。
除此之外,为配合“殷契重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疫情期间将展厅内的“甲骨120字”互动游戏移至线上。体验者可以通过游戏轻松增长甲骨文识读能力,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融合,通关后还有机会获得展览图录,极大地提升了参与感与兴趣度。
在万物互联的今天,以5G网络全覆盖为根基,“5G互动体验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借助这一尝试,让观众充分体验“互联网+文化旅游”的高水准和现代化文化服务,让天津卫老城厢的昔日繁华、千年运河的水陆盛景、沉睡于博物馆的瑰宝重器,重回观众眼前,绽放出新的活力。
不久之后,天津博物馆还将依托5G信号,进一步建设和推广线上互动体验内容,让文物和历史“走出去”,实现“景观全域式、5G全覆盖、处处可游览”,真正建成“永不闭馆的5G展”和“没有围墙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