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南泥湾:挥起新时代“镢头” 耕耘在乡村振兴的“千里沃野”

“走进红色美丽村庄”网络主题宣传采访活动走进了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镇。在这里,采访团成员踏着红色村庄的历史足迹,寻找乡村振兴的发展成就。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延安市南泥湾红色文化小镇党徽广场上,一群来自外地的游客唱起了这首家喻户晓的《南泥湾》。

伴随着歌声,远处的秧苗在夏风的吹拂下,热情地晃着脑袋,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诉说着南泥湾这片红色土地的岁月变迁和动人故事。

用老镢头刨出来的“陕北好江南”

家住南泥湾镇南泥湾村的76岁老党员侯秀珍的家里,有一把老镢头,被她视为“传家宝”。

这把镢头背后有着怎样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庄稼是怎么来的,那可是一镢头一镢头种出来的。南泥湾是战士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老人侯秀珍深情地讲述。

“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滩。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时间拉回到80年前,这是当时南泥湾的真实写照。

“听我老父亲刘宝斋说,战士们初到南泥湾的时候,没有吃、没有住,都是在梢林搭草棚安家,砍梢林开荒种地。为提高开荒效率,部队还展开了劳动竞赛,每天公布成绩。”侯秀珍口中的老父亲,指的是她已故的公公刘宝斋。

刘宝斋16岁参加革命,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随后编入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九连担任副连长。

1941年春天,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短短3年时间,战士们用鲜血和汗水,在荒山野岭中开辟出万顷良田。

一把把镢头磨短了,南泥湾却彻底改变了模样。在战士们的艰苦奋战下,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稻田翻绿浪、窑洞满山腰的“陕北好江南”,还办起了纺织厂、肥皂厂、铁匠铺、小手工作坊,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扬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旗帜。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

80年前,先辈们用镢头开垦出“陕北好江南”。80年后,南泥湾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进入南泥湾,道路平坦,房屋鳞次栉比。时值盛夏,远山郁郁葱葱,地里水稻摇曳,“陕北好江南”的美景,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我们着眼南泥湾的长远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红色南泥湾、陕北好江南’总体定位,坚持规划引领,构建起‘一心三镇两带五区’的总体发展格局,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据南泥湾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时代南泥湾的开发,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提升,大力实施汾川河流域河道治理、湿地修复等系统工程,水源涵养功能显著增强,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陕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率达到38.94%。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如今,南泥湾精心打造生态经济,让春花、秋叶、稻田、鱼塘形成四季不断的美丽风景。与此同时,三五九旅旅部旧址、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等红色景点也吸引了众多游客。

南泥湾红色文化小镇项目2017年6月开工建设,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如今一个极具红色内涵的新南泥湾已经初具规模。

“绿色”与“红色”旅游在此相映生辉,来南泥湾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据了解,2020年,南泥湾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单日最高达到5.3万人次。

继承红色基因,实现绿色发展,新时代的南泥湾,正耕耘在乡村振兴的“千里沃野”,让“陕北好江南”的种子,长出一个“陕北新江南”。(吴宇婷)



原标题:陕西延安南泥湾:挥起新时代“镢头” 耕耘在乡村振兴的“千里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