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出20袋木耳,客人等着呢!”7月27日上午,骑着摩托车的王录着急地对库房保管员说。连日来,天气忽晴忽阴,但薄雾笼罩的绰伦湖畔仍游人不断。一位来自吉林的王女士不仅购买了绰伦湖中的冷水鱼,还要再买些今年的新木耳。
王录是内蒙古森工集团绰尔森工公司古营河林场的管护员。从2018年开始,他除了负责管护区域的森林防火,还担负着绰伦湖周围的安全、卫生、湖鱼销售、进排水等职责。虽然他家离湖区仅有几十米,可他几乎一白天都在湖边度过:早晨四五点钟起床,王录第一件事就是绕湖查看情况。晚上天黑了,他才安心回家。
房前是木耳菌袋摆放区,房后是游客的打卡地——绰伦湖,王录的“家”早已不是自己院内那几十平方米了。
木耳种植、冷水鱼养殖……依托绰伦湖风景区,一个个富民项目,像一个个美丽音符,在古营河职工的心田奏响和谐优美的致富曲。
黑木耳“绽开”富民序曲
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内蒙古森工集团绰尔森工公司努力发展林下经济,培育特色产业,促进职工增收,确保职工停产不减收入。在公司的扶持下,古营河林场开始尝试种植黑木耳。
“赔了咋整?”“这个可不好说,还是看看再说吧!”当职工们听说种植黑木耳提倡职工自愿入股时,很多人都犹豫了。
为了增加职工们的信心,林场主任刘鸿浩等班子成员带头入股,吸引66名职工共集资13万元种植了66万袋木耳菌。
种植木耳是个细致活。从粉碎原料到采收需要20多道工序,每年从1月份一直忙乎到8月份。哪一道工序出了问题都直接关系到种植的成败。
为了不让职工的“信任”打水漂,刘鸿浩在种植管理上可谓严上加严,亲力亲为跟班指导。
“高温灭菌必须达到10个小时,头7天温度控制在28~30摄氏度,然后控制在22~25摄氏度。”对关键工序,刘鸿浩要求职工一小时一拍照,发到他的微信里。林场还要求木耳种植技术人员对拌料、酸碱度、菌袋松紧度、消毒等各工序严格把控,确保按工艺流程操作。
“班子成员必须带头推进,为职工增加信心。”刘鸿浩说。
林场试种的6万袋木耳在2017年喜获丰收,不仅回了本,还盈利了两万多元。这下子大家对林场“发展产业”一致看好,热情劲都上来了。
绰伦湖富贵有“鱼”
绰伦湖原来是森林防火航空蓄水池。借助“绰尔林区为锡伯族原住地”这一文化论证结果,古营河林场擦亮“锡伯族文化”品牌。从2018年开始,以绰伦湖为中心进行景点式建设,不断增加锡伯族文化元素,打造锡伯族风情园。蓄水池因酷似锡伯族早期民间乐器“葫芦琴”即“绰伦琴”而得名。
“能不能在湖里养鱼,既能增加旅游的看点,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呢?”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发挥这部分水域的最大潜能,刘鸿浩又琢磨起了富民之道。
刘鸿浩有个战友是扎兰屯市附近的养鱼大户。他跟战友沟通咨询,又去周边的养殖场考察。回来后和大家说了自己的想法,最终决定用种木耳获得的利润试养冷水鱼,让“钱”生“钱”。
在北方养鱼,冬季越冬是个大问题。绰伦湖占地4.3公顷,最深处水深7.5米。但冬季水位下降,深水区面积会缩减。
“第一年没敢多投,万一过不了冬,大家的损失就大了。”刘鸿浩说。
第二年冰面解冻后,大家欣喜地发现,湖内的鱼安然无恙。冷水鱼可以在这里安全过冬,这让刘鸿浩和职工们增添了信心。从2019年开始,他们陆续用卖鱼的“回笼钱”先后投入锦鲤、锦鲫等大小分量不等的2.6万多斤鱼进行冷水养殖。为保证养殖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他们还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可通过手机对湖区鱼类状态实时监控,还可直接和技术顾问随时沟通。
如今,古营河林场在发展冷水鱼养殖、黑木耳种植这两个富民项目上,坚持拿品质说话,用特色吸引顾客,让“生态牌”成为富民增收主基调。
“下一步我们打算在公司的扶持下申请注册‘绰伦湖’牌商标,让我们的产品走出绰尔,闯出品牌。”刘鸿浩坚定地说。
(作者单位:内蒙古森工集团绰尔森工公司党委宣传部)
原标题:内蒙古:绰伦湖畔致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