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户户都种地,到如今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上海松江区遍地开花。近期,从事蔬菜种植和销售的松江区浦远蔬菜园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规模化让“大铁牛”有了用武之地
在浦远蔬菜园艺专业合作社石湖荡基地,一台现代播种机顺着田垄行驶,一粒粒蔬菜种子被埋进土里。谈起眼前的这些“大铁牛”,该合作社管理人员庄观云表示,相比人工,机械耕作效率至少要提高一倍,以前靠人工播种一个大棚一般需要30多分钟,而现在机械耕作只需要12分钟,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蔬菜种植当前面临的用工荒问题。
机械化的前提是规模化。“以前,农户们习惯在自家地上种上几亩蔬菜,机械设备没有用武之地。”该合作社管理人员庄观云说。
2010年,刘尧军联合周边及外省市的菜农,成立了浦远蔬菜园艺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主要包含石湖荡和泖港两个基地,占地面积1182亩,合作社社员67名。
庄观云介绍,如今在浦远蔬菜园艺专业合作社,从开沟起垄到播种施肥,该合作社机械化程度为76%,在上海市农民合作社中名列前茅。在石湖荡基地东面,记者看到了新建的连栋大棚。庄观云表示,目前该合作社大型拖拉机和深耕机、旋耕机已就位,它们将在新的大棚内派上用场。
规模化的经营也让产品质量更有保障。据了解,合作社通过统一提供农资、加强成员内部管理等措施,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小组织”带动农户撬动“大市场”
王义平夫妇虽然种植蔬菜多年,但是作为小规模的种植农户,王义平坦言,应对市场时他们会感到力不从心。浦远蔬菜园艺专业合作社将跟王义平情况一样的菜农组织起来,以提升他们应对市场的能力。
庄观云告诉记者,在规模型的合作社成立之前,村里曾有蔬菜种植大户,但是因为当时品种太多太杂,他们自产自销,销量也不太好。凭借多年的打拼经营,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有出路。加入合作社的蔬菜种植户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规模越做越大,应对市场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除了看天吃饭,最重要的是“看市场吃饭”,而合作社这种“小组织”可以带动农户撬动“大市场”。庄观云介绍,凭借合作社多年来对市场的打拼经营,目前合作社已有了固定客户群。“客户提前一年下订单,我们按照订单、按照标准生产。”指着大棚里这些绿油油的蔬菜,庄观云告诉记者,播种之前这些蔬菜就已经有了买家。
“合作社负责市场销售,并提供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菜农们只管抓好生产。”庄观云说,除了合作社这一销售渠道,菜农们也可选择将农产品直接卖给终端客户,合作社的保底作用则给菜农们吃下了“定心丸”,让他们可以全力以赴抓生产。
合作社的模式也有利于农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在浦远蔬菜园艺专业合作社的净菜加工基地,带着泥土的蔬菜经过检验、去叶、洗涤、鲜切、包装等工序之后变得白净水灵,“目前每天的加工量在两三吨左右。”庄观云说,合作社正在积极开拓净菜市场,目前基地每天可最多加工20吨左右的净菜,我们将尽快实现全负荷运营。
原标题:上海浦远蔬菜园艺专业合作社获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