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山走向世界 佤族阿姐把国潮咖啡种“出圈”

编者按:

村庄中,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远山里,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壮

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第二季

记录乡村振兴的新农人故事

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芒冒村的咖啡红了。

在田野,在山地,在沉甸甸的枝头,在层层叠叠的绿叶下,在轻轻抚过的指缝间,一颗颗饱满鲜艳的咖啡鲜果,被风吹动。阳光下流动的红色,愈加映红了佤族阿姐的脸庞。

11月下旬,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富岩镇芒冒村迎来了咖啡果成熟季的头茬采摘。今年的咖啡果比往年成熟得要早一些。清晨,叶萍就和同村姐妹们下了地。她们身着独具特色的佤族服装,斜挎颜色鲜明的民族手工挎包,再背上一个小背篓,精选采摘一颗颗咖啡鲜果,时不时还哼着佤族民歌。

白云悠悠,山路弯弯。悠悠的歌声飘荡在大山里,显得格外纯净。叶萍对着红遍山坡的果子拍了个小视频,发在了微信朋友圈,配文为:心中的日月星辰。

一闪一闪亮晶晶,挂在云边数不清。日月星辰雨雪风,归来仍是少年时。

为了一块留得住的土地和一个留得住的产业

作为西南边陲独特的一片土地,云南省被称为彩云之南,“浪漫、美好、绚丽多彩……”这样的字眼和它的名字一样在无数人的脑海中萦绕、徘徊。

也许有人并不知道,在云南省边境地区尤其一些山区农村,因地处边远、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人们思想过于保守,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比较缓慢。

芒冒村就曾是这样一个村子。过去,在这块地处海拔1670米的山梁平地,芒冒村村民一直以种植价格低廉的甘蔗、玉米为生,收入来源单一。

今年40岁的叶萍是芒冒村村民,中专毕业的她是芒冒村为数不多读过书的女子。“种甘蔗和玉米需要大量强壮劳动力,费时费工还挣不了多少钱。”叶萍一直想着怎么去改变这种状况。

“一个地方必须有一个带头人,才能带动经济发展。”这是叶萍参加工作后反复地思考和领悟。

2006年,叶萍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她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2007年和当时担任芒冒村村主任的丈夫带领村民种植茶叶。等到稍有成效时,她又了解到芒冒村还具备种咖啡的天然优势,同时也看到芒冒村的一些土地长期荒芜。

“土地很珍贵,我们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土地一定要留下来。”这句爷爷在世时常说的话,让她对土地的情结和保护意识从小在心里就扎了根。

“种茶叶与种咖啡互不冲突,不但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在芒冒村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叶萍坚定了种植咖啡的决心。2010年,她成立了孟连天宇咖啡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动员芒冒村村民参与进来,叶萍承诺:如果村民种植的咖啡卖不出去,她就自费收购。但最终种植咖啡的只有20多户村民,总面积不到100亩。

种咖啡不像种茶叶那么简单,因种植技术经验欠缺,芒冒村村民种的咖啡苗成活率一直不高。一年栽种三年结果,好不容易熬到2013年底,又遭遇严重霜冻灾害,芒冒村村民种的咖啡树因此大量死亡,这严重打击了村民种植咖啡的信心。

但挫折和失败并没有击垮叶萍,反而激励着她下定决心要把咖啡种好。2014年,她把孟连天宇咖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咖啡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同时加强专业学习培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突破。

咖啡苗要种在向阳处,小苗弯根的地方要剪,管理时不能用除草剂,咖啡采摘后要对枯枝修枝……经过学习,叶萍熟练掌握了咖啡的种植技术。

蜿蜒曲折的山路,一高一低的丘陵,她每天要走上5公里。叶萍说,种植咖啡的人心中总有一种坚持,而作为一个大山里的农民,要想带领芒冒村村民尝试做一番事业,更要永不放弃。

目前,孟连天宇咖啡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咖啡种植的农户已发展到221户800多人,种植面积扩大到2070亩,咖啡豆年产量达120吨。

“相夫教子的同时有了更多生活技能”

来自孟连天宇咖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咖农,一大半是女性。

而曾经,在思想保守的芒冒村,由于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她们想买一件喜欢的衣服都很难。加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芒冒村多数女性读书较少,抛头露面做事业并不被推崇,甚至可能引来闲言碎语。

“时代在进步,思想也要进步!”叶萍希望帮助姐妹们突破束缚,解放思想,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她建了微信群,线上分享新知识新理念,线下指导大家学习咖啡种植技术,她还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售卖她们的民族风手工制品。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咖啡质量的提升,沉寂的芒冒村迎来了纷至沓来的四方宾客,变得热闹起来。

从原先的销路单一到现在的足不出户订单就源源不断,叶萍成为了云南省女性的榜样,跟随她的姐妹们也学到了技术,增加了收入,转变了思想。

芒冒村28岁的叶锐和25岁的叶辉告诉记者,挣钱多了可以买喜欢的衣服,这让她们这些女孩子感到很开心。

芒冒村的妇女们在相夫教子的同时有了更多生活技能,在网上直播卖货时面对镜头不再羞涩。她们以前认为女孩读书没有太大用处,现在觉得读书很有用。她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也开始撑起一片天。

叶萍表示,未来两年,她想带领姐妹们多出去走走,学习更先进的技术,大家共同做大做强云南省咖啡产业。

“做精品咖啡 打造中国咖啡品牌”

傍晚时分,芒冒村的村民纷纷拉来当天采摘的咖啡果,找叶萍称重、结钱。

“八达山、半山、下冒、石头山……”叶萍一笔一画给村民交来的咖啡果袋子上写明产地分类。她说,不同的山头种出的果子不一样,后期加工方式也不同,要做好咖啡,就要把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做精做细。

虽然孟连县大规模种植咖啡已有30余年,但早期咖啡品种单一且不够优质,以生产商业豆为主,没有定价权,沦为一些国际大公司的廉价原料供应地。孟连县的咖啡豆价格也随着国际市场波动,“咖贱伤农”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什么不发展精品咖啡?精品咖啡豆根据品质定价,价格至少是商业豆的十几倍,大家想真正实现靠种咖啡增收致富,还是要走精品路线,打造出代表孟连县乃至中国的精品咖啡!”叶萍说,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叶萍开始参加精品咖啡知识培训班,买回不同国家的咖啡豆研究学习;严格按照精品咖啡的生产要求去管理咖农和咖啡树;始终坚持手工采摘,绝不使用色选机;改良创新用发酵桶发酵;为减少污染和做出独特味道,保证每一颗果子都被均匀照射,购置200多个晒架,每天至少三次用手去抚匀和感知咖啡果的晾晒厚度;引进不同咖啡品种培育种植,优胜劣汰。

为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叶萍还探索出牛油果与咖啡套种的种植模式。

2018年第三届云南咖啡生豆大赛暨第六届普洱咖啡生豆大赛,孟连天宇咖啡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了冠军。2020年第五届云南咖啡生豆大赛暨第八届普洱咖啡生豆大赛,孟连天宇咖啡农民专业合作社再一次获得冠军。

现在,芒冒村生产的精品咖啡不但在国内深受欢迎,也成为代表精品咖啡的“孟连红”“中国红”,赢得国外市场的青睐。

从默默无闻到花开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咖啡爱好者知道了中国也同样拥有高品质的精品咖啡。咖啡成了芒冒村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豆子”。见证了咖啡品质提升的叶萍,对云南省咖啡产业的美好未来更有信心。

“一个人富不算富,一起富才叫富”

刚种咖啡的前几年,叶萍从未喝过咖啡,也不懂咖啡文化。她说,这是当时咖农的普遍情况。对他们来说,种植咖啡只是一种致富渠道。

直到2017年,叶萍喝了人生中第一杯咖啡才意识到,如果咖农连自己都不知道种出的咖啡什么味道,又怎能真正做好咖啡呢?叶萍开始注重让咖农们参与品尝分享和交流咖啡饮品。下一步,她还要不断发展完善加工设备和技术,让更多咖农随时喝到用自己种出的咖啡豆做成的饮品。

“黑咖啡黑咖啡,许多年才喝这一杯。”

叶萍说,“第一次喝咖啡很苦很苦,回味好一会儿才感受到甜。咖啡就像人生,经历过苦才会尝到甜头,最后是享受它带给你的所有一切。”

盛满草木春秋,越过山川湖海。

轻柔的晚风掠过,在芒冒村村民岩三砍开设的特色餐馆,叶萍和远道而来参观订货的客人谈商论道。她说,现在的芒冒村已成为许多咖啡爱好者关注之地,吸引着国内外咖啡行业人士考察学习。叶萍憧憬着,未来的芒冒村也能成为旅游村,游客一边采摘咖啡豆一边体验民俗,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一个人富不算富,一起富才叫富。”叶萍说,新农人是改变现有的、局限的、落后的东西,或者坚持自己想到了别人想不到的先进理念,起一个带头作用,带着大家一起去创造价值。

晚饭后,天边的月亮缓缓升起,月光与灯光交汇相融,蟋蟀叫声此起彼伏。在这个小村里,在咖啡果晒架旁边的文化广场,音乐响了起来。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粒果。日月交替是征程,触手可及是荣耀。

伴着星光下的佤族舞蹈,叶萍和姐妹们的欢笑声回荡在夜色中。

总监制:张军 于锋

监制:王薇 赵净 宓迪

记者:汪宁

策划:关宇玲 孙瑞婷

视频:张岩 汪宁

设计:张慧玲

原标题:从大山走向世界 佤族阿姐把国潮咖啡种“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