郿坞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n\n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n\n

(作者:北宋·苏轼)

\n\n

诗人简介:

\n\n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n\n

赏析:

\n\n

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境内,有一座声名显赫的贵族庄园——郿坞,是东汉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修筑的。坞是一种类似城堡的小型建筑物。董卓修筑的郿坞高厚七丈,周围一里有余,号称“万岁坞”。他在其中囤积粮食,并广聚金银珠宝。据传,仅积谷就足有30年的储备。董卓曾说:“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因此,郿坞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物,它反映了汉末一个军阀的野心和阴险。后来董卓被杀,人们从坞里发现珍藏其中的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珠宝玉器,堆积如山。郿坞作为一个历史的遗迹,既是董卓搜刮民脂民膏的罪证,也是他败亡的记录。苏轼于宋仁宗嘉祜七年(1062年)经过这里,回顾历史,深有感触地写下这首诗。

\n\n

全诗如实地记叙历史事实,粗看似乎平淡无奇,仔细体会就会发现,诗中既含寓着诗人对历史的冷静思索,又洋溢着诗人对丑恶事物的强烈憎恶,是颇耐品味的。

\n\n

首句“衣中甲厚行何惧”是说董卓在衣内穿着厚甲,走到哪里都是不怕的。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董卓凶暴奸诈,为防人行刺,常内着厚甲,但并未因此而挽救他的灭亡。后来王允和士孙瑞等人谋诛董卓,骑都尉李肃于其猝不及防时以戟刺之,卓因内穿厚甲未被刺死,只是伤臂而从车上掉了下来。但最终还是被吕布持矛刺死了。

\n\n

次句“坞里金多退足凭”,这是写董卓修筑郿坞的如意算盘,以为即使雄踞天下的野心不能实现,仅凭这里的积蓄珍藏也足以荣华富贵终其一生了。当然,其结果犹如内着厚甲以防刺一样,只不过是一种梦想。这两句仅仅是陈述客观的历史事实,尤着重于董卓这个野心家、阴谋家主观心理的描述,而将历史发展的结果即董卓的如意算盘是否实现隐去不写。有意不揭破,其间便包含着一种令人思索的深长含意。

\n\n

三四句暗写董卓的结局,却写得委婉含蓄,富于机趣,耐人寻味。《后汉书·董卓传》中说,董卓被杀后,陈尸于市,“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燃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这里所写就是指这一事实,作者写得非常简要,并未夸大,只是在一问一答中便表现出一种辛辣隽永的讽刺意味。作者说,董卓毕竟是一个“英雄”,别的英雄谁能和他相比呢?因为他很肥胖,死后脐脂竟能燃灯自照。董卓的下场是可悲又可笑的,诗人抓住了这个人物死后的独特和出奇之处,以轻蔑嘲弄的语调揭示了这个下场滑稽可笑的性质。

\n\n

几乎是照录史实的四句,全诗便告结束。没有一句直接的评论,没有一句严厉的呵斥,没有一句愤怒的抨击,仅仅是平心静气、不动声色地陈述历史,但作者注意突出了对这个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权奸主观心理的描述,而将与他主观愿望相反的历史发展结果作对照。即使写董卓的结局,也是藏而不露,比较含蓄和婉曲,不完全点破,耐人思索,富于一种幽默感和讽刺意味。短短四句诗,概括了董卓可笑可悲的生和死,也概括了足以警示后人的历史教训:一切工于心计的阴谋家和野心家,自以为得计,最终只能落得个可耻的下场。这充分表现出苏轼那种敏锐而深刻的历史眼光。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