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良桐》

工之侨[1]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2]。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3]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4]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5]之山,不知其所终。

\n\n

注释:

\n\n

[1]工之侨:作者虚构的人名。 [2]太常: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掌管朝廷宗庙礼乐。 [3]断纹:古琴上断裂的纹路。 [4]期(jī)年:一周年。 [5]宕冥:作者虚构的山名。

\n\n

赏析:

\n\n

《郁离子》是刘基的一部寓言体著作,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故事性强。这篇《良桐》就出自《郁离子》。

\n\n

世俗偏见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往往使人随波逐流,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使珍宝蒙垢、人才埋没。读过《良桐》的故事,你会对此深有体会。工之侨得到一块上等桐木,用它制成一张音色纯美的稀世珍琴,并把它献给太常作为国家的乐器,可鉴定琴的国工们既不调试它的音色,也不检验它的质量,认为它不是古琴,就将它送还给工之侨。然而,当工之侨把琴伪造得古色古香时,却得到了贵人的高价收买,国工的啧啧称叹。以古为美,崇古慕古的思想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左右着某些人,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不知贻误了多少机遇,埋没了多少人才!这里的描写正是对崇古观念的讽刺。在世人对同一张琴两种不同态度的对比中,作者揭示了世事的荒唐可笑。对此,故事中的主人公工之侨不仅感到可笑,更感到悲哀。他从中看到世事已经不可为,于是入山遁世而去。辨才识物不应只看外表,而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实质,否则就会失去人才和珍宝,这是这篇故事给人的启示。但作者并没有进行任何说教,也没有在故事中发表自己的议论,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将道理自然地显现出来,构思巧妙,发人深省。

\n\n

此外,这篇故事还是刘基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本人境遇的真实写照。这篇故事写于元朝灭亡的前夕,当时刘基因与执政者不合,才能不为所用,正如同良琴被弃;而他看透世情,愤而辞官,隐居青田,也如同工之侨弃世入山。以寓言故事表现自我的思想和理想,是这篇故事的特点,也是《郁离子》的特色。

\n\n

(魏崇新)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