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乃矩持炎帝[1],方司祝融[2],朱明日永[3],丽节天中[4]。陈柯槭其蕤露[5],柔条扇其景风[6]。绿泛麦秋,黄分梅雨[7]。凉月隐而纳凉,愁霖深而清暑[8]。度九夏之逝光[9],忽五日之令序[10]。晞光拂其蕙畹[11],皋阴沐于蒲塘[12]。丹李垂实[13],素槿成行[14]。泛崇兰而欲落[15],闻鸣鴂而不芳[16]。云垂黄鹤之风[17],水变丹鱼之浪[18]。语鸲鹆而新调[19],采蟾蜍而相望。桃似人形[20],艾皆虎状[21]。当江南之芳景,极榜汰之水嬉[22]。彩鹢雷动[23],锦帆云齐。鱼龙骇,神灵疑。乱汪洋之渌波,拨容与之双桨[24]。相逢莲叶之西,共泛星槎之上[25]。吴姬抗腕而御桡[26],越女停云而振响[27]。啁啾四发[28],欸乃一声[29]。晓泛而露荷如拭[30],晚归而月柳微明。长洲空苑[31],阖闾古城[32]。家家《竹枝》[33],人人《桃叶》[34]。红回系臂之丝[35],青留斗草之袜[36]。绕腕则条脱双钩[37],泛酒则菖蒲九节[38]。
\n\n
屯兵革之闵酷[39],遘乡关之乱离[40]。愁中风俗,梦里岁时。寂寞邺中之赠[41],仿佛江州之仪。地腊谁传[42],方舟不渡[43]。今年之朱索空缠[44],去岁之赤符已破[45]。兰非可浴之汤,艾无可悬之户。萧条佳节,惨淡余生。盘中角黍[46],杯底枭羹[47]。缕非续命,缯谁厌兵[48]?兴怀抱石之贞[49],未遂投江之孝[50]。感慨乌鸢之歌[51],反复龙蛇之调[52]。家国烦冤,形神相吊[53]。呜呼!三废有恨,百赎何身[54]?虽年年而祭屈,或处处而祠陈[55]。魂归来兮未定,哀江南兮几人[56]?
\n\n
\n\n
注释:
\n\n
[1]矩持:执掌。炎帝:旧称南方之神,主司夏之职。 [2]方司:执掌。祝融:火神,辅佐炎帝。 [3]朱明:夏季。永:长。“朱明日永”隐喻朱明王朝国运长久之意。 [4]丽节:美好的节气。天中:即天中节,端午节的俗称。 [5]陈柯:枯枝。槭(sè):草木凋落。蕤(ruí):下垂貌。 [6]景风:夏至后暖和的南风。 [7]梅雨:春末夏初梅子黄时多雨,故又称黄梅雨。 [8]愁霖:连绵不断的大雨。 [9]九夏:夏季九十天。 [10]令序:佳节。 [11]晞光:黎明的曙光。蕙畹(wǎn):长着蕙草的田地。畹:古代称三十亩为一畹。 [12]皋阴:水边的陆地。蒲塘:长着蒲草的池塘。 [13]丹李:红色的李子。 [14]槿(jǐn):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15]泛:泛览,四处观览。崇兰:成丛的兰花。 [16]鴂(jué):伯劳鸟。 [17]黄鹤之风:意谓仙风。 [18]丹鱼:传说中丹水所出的赤色神鱼。 [19]鸲(qú)鹆(yù):鸟名,俗称八哥。 [20]桃似人形:端午节人们将桃木制成人形以避邪。 [21]艾皆虎状:旧俗端午节,用艾作虎,或剪彩作虎粘艾叶,佩戴以避邪。 [22]榜汰:指行舟。榜:船桨。 [23]彩鹢(yì):彩船。鹢:一种水鸟。古人常在船头画彩以辟邪。 [24]渌(lǜ):碧绿色。容与:随水波起伏动荡貌。 [25]星槎(chá):相传古时天河与海相通,有人从海渚乘槎到天河,遇见牛郎织女。此处泛舟船。 [26]吴姬:江浙一带的美女。抗:高举。御桡(ráo):划桨。 [27]越:周代的诸侯国名,在今浙江东部。停云:极言歌声高亢优美,响遏行云。 [28]啁啾:鸟鸣声。 [29]欸(ǎi)乃:摇橹声。 [30]晓泛:清晨泛舟。 [31]长洲: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苑名。 [32]阖闾古城:吴国国都姑苏城,即今苏州。 [33]竹枝:江南民歌《竹枝词》。 [34]桃叶:吴地民歌《桃叶歌》。 [35]系臂:旧俗于端午节以彩丝系臂,谓可以避灾延寿,故又称续命缕。 [36]斗草:端午有踏百草之戏,唐人称之为“斗草”。 [37]条脱:臂饰。 [38]菖蒲:药草名,用其浸酒,饮之传说可以避邪。九节:九节蒲,菖蒲之一种。 [39]屯:聚集。闵:忧患。 [40]遘(gòu):遭遇。 [41]邺(yè):古地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42]地腊:道家对农历五月初五的称谓。 [43]方舟:指端午节用于比赛的龙舟。 [44]朱索:红绳,端午节挂于门上或缠于腕间用以避邪。 [45]赤符:赤伏符,汉代谶语,言刘秀发兵事,亦泛指帝王符命。此二句暗喻乙酉(1645)江南义师之兴废。 [46]角黍:粽子。 [47]枭羹:用枭肉做的羹汤。 [48]缯谁厌兵:祭告何方神灵才能消除战乱。缯:丝织品的总称,此代指宗庙祭祀中向神灵祷告的丹书。 [49]抱石之贞:怀石投江的贞操。传说屈原不忍见楚国灭亡而抱石投汨罗江而亡。 [50]投江之孝:据《后汉书·孝女传》载,东汉时曹娥的父亲五月五日迎神,淹死江中,曹娥沿江号哭十七昼夜,投江而死。 [51]乌鸢之歌:勾践败于夫差,将入吴为质,越人作歌,有“仰飞鸟于乌鸢”句。 [52]龙蛇之调:介子推从晋文公流亡,文公回国后赏赐随臣,遗漏了介子推,推隐绵山,其人作辞:“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53]形神相吊:形与神相互哀怜,喻指极端孤独。 [54]“三废”二句:用《诗经·秦风·黄鸟》子车氏三子的典故,慨叹无人为忠义事业献身。 [55]陈:指田横及其部属五百人在刘汉王朝建立后,不从刘邦的招降,先后自杀。后以田横及其部属喻忠贞不屈之士。“田”“陈”二字在上古时音近可通。 [56]“魂归来”二句:语出自《楚辞·招魂》:“魂归来兮,哀江南!”此化用其意。
\n\n
\n\n
赏析:
\n\n
夏完淳为明末几社著名领袖夏允彝之子、陈子龙之入室弟子,他和陈子龙等人曾参加过晚明抗清义师,最终壮烈殉国,其英风豪气,和其父、师并垂不朽。夏完淳还是一位天资聪颖的文学家,十多岁便以诗赋名播海内。甲申、乙酉前后,夏完淳感激时事,关心国家命运,抒写国难家仇,诗文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壮、清新朗丽的独特风格。其《端午赋》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激情。
\n\n
《端午赋》的写作时间,学界尚有争论,有些认为作于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丙戌,有些认为作于丁亥(顺治四年,1647)。但是从赋中“屯兵革之闵酷,遘乡关之乱离”来看,本赋写于甲申之变后,则可以肯定。
\n\n
端午节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佳节之一,它不仅是一种美丽动人的民间风俗,还联系着一个民族最深厚的爱国激情。端午节最为动人的就是与著名爱国诗人屈原之死紧密联系,让这个节日具有更为深厚的民族情怀。夏完淳此赋即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坚决抗清的决心。
\n\n
本赋的思想艺术特色,正在于国家存亡前后节日景象的强烈对比。承平时期的端阳,风光明丽,万类欣荣,庆祝活动丰富多彩,人们心情欢快兴奋。充满对故国故乡的眷恋与深情。写风景则“陈柯槭其蕤露,柔条扇其景风。绿泛麦秋,黄分梅雨。……丹李垂实,素槿成行”;写风俗则“当江南之芳景,极榜汰之水嬉。彩鹢雷动,锦帆云齐……吴姬抗腕而御桡,越女停云而振响。”“家家《竹枝》,人人《桃叶》。”即便在描写江南五月的风景风俗的同时,也不忘流露自己的民族感情:如“朱明咏,丽节天中”两句,表明自己对朱明王朝的忠贞。写国破之后的端阳,则河山黯淡,庭户萧索,万家墨面。这种强烈对比反映了作者处处在关心国事之成败,就是对传统佳节,也从国家兴亡着眼。因端阳节令,自然想起了为理想献身为正义成仁的屈原,以及众多舍生取义的不屈人士,它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崇高思想和广阔胸襟,也正是本赋的突出成就所在。
\n\n
(冉耀斌)
\n\n\n\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