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泽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建瓯市东南部,小桥镇西部,距建瓯城区17公里,距小桥集镇9公里,土地面积23.77平方公里,辖黄宅、仙源、郭元、龙池、塘下五个自然村。民国版《建瓯县志》称其为“建南第一良田美地”。因其村史悠久、古民居众多、文化底蕴深厚,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
1978年,在黄宅村后黄窠山西坡首次出土了福建也是我国目前所出土的西周中型铜钟中最大的早期铸品——青铜大铙,现珍藏于福建省博物馆。1994年,在该遗址上又出土了陶器、原始瓷器等墓葬遗物以及福建省黄土仑时期(闽侯黄土仑遗址)的陶器、石锛和青铜牛等20余件文物。这些物件,充分证明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由此阳泽的历史至少上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伴随先人在此生息繁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也应时而生,也留下了承载着众多历史文化的古建筑瑰宝。
据《郑氏族谱》记述,阳泽村出现过宋代大学士郑珏、宋代太常博士郑存、明代刑部尚书太子少保郑赐、清代刑部左侍郎郑重,家族还于南宋年间创办了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养蒙书院,先后培养出了一百多位各朝各代的各级官吏。为纪念先祖中的才俊贤达,至今书院正厅及左右厢壁上还保留有194位历代朝廷文武官员的彩色画像,宋高祖刘裕曾亲笔诏谕,赠予书院“忠穆阁楼,官林学家”匾额,为“闽北第一百官村”的阳泽赢得了崇高荣誉。
江公祠也气势不凡,蔚为大观。该祠堂位于黄宅村中部,占地300多平方米,外观恢弘气派,两条巨龙盘踞屋顶,外墙装饰精雕细镂;入内则是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正堂门廊、窗户、内墙等饰以彩绘浮雕壁画,精美绝俗。
在众多古建中,登云桥承载着最多的记忆。该桥位于黄宅村西部,横跨南才溪上,是南北来往的交通要道。该桥初始只是一座临水而建的简易木桥,时人称之矮桥。后因桥南的龙池自然村郑氏族人率先发迹,高中进士,官居高位,回家省亲骑马坐轿出入不便,于是出资拆除矮桥建起了廊桥,并更名为南乡桥。之后又有南宋史学家袁枢青少时进京赶考,足经此桥,且登科及第,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权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等,大有平步青云之势,于是这里人又将桥更名为登云桥,延续至今。桥身桥名虽几经更易,但当年袁枢借景抒怀的“玉龙倒悬挂寒潭,人在云霄天地间。借问是谁题柱去,茂陵词客到长安”的豪迈诗语,至今依然回荡在南才溪畔、廊桥上下。
阳泽村厚重的历史,孕育出了人文的灿烂。走进阳泽村的古民居,除了房架上的雕梁画栋、风火墙上的砖镂石刻外,还有许多含义隽永的楹联,或镶嵌于大门石(砖)柱,或悬挂于正堂将军柱,让人读之不仅享受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获得字里行间深含的哲理教义。在黄宅村的后山上,建有一座占地40多亩的烈士陵园,纪念的主人公是1950年一区(今南雅)的13位武工队员,他们是在后塘村牛屎岐对敌战斗中牺牲的烈士。1965年,为便于后人缅怀先烈事迹,就将烈士尸骨从牛屎岐移葬至此山,并建碑立志。如今,陵园不仅成了建瓯民众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象征,还成了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也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传承与弘扬的一处标杆与旗帜。
原标题:福建建瓯:“建南第一良田美地”阳泽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