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漠沙镇曼蚌村,花腰傣传统纯手工土陶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如今,传承人白绍美让这项古老的民族传统技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记者走进漠沙镇曼蚌村土陶制作工坊,看到白绍美正忙着制作花腰傣传统土锅,木转台飞速旋转,黏土在手指间“舞蹈”,一个个造型别致的土陶制品便初具雏形。
白绍美告诉记者,这个土锅,一般用来装水或者做“牛肉烂烀”。制作土陶的土很有讲究,既要细腻纯净,更要有韧劲儿且无异味。通常,这些用来制作土锅的土在村子附近就能取到,土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很适合做土锅。
接下来,把手工制作成形的陶制品放入烧陶窑,经过传统的木柴烧制后,原本平平无奇的陶制品变幻出鲜艳的色彩,给匠人们带来惊喜。白绍美制作的土锅远近闻名,不但有漂亮的外形,更有艺术的神韵。而她与土锅的不解情缘要从她还是一个小卜少(傣族少女)时说起,23岁的她刚嫁到曼蚌村,偶然看到了美观又实用的土锅,自此对土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颗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
白绍美说:“我做土锅是和奶奶学的,到我们这代已经是第五代了。”
随着时间推移,白绍美和同村姐妹们制作的土陶也在不断创新,她们设计生产出了更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白绍美告诉记者:“以前制作的陶制品都是土瓢、土盆,到我们这代慢慢就有土锅和茶壶,还有土碗、葫芦。现在我们搞创新,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做,口缸、水壶、茶壶、茶具都有了。”
白绍美继承和发展着傣家土陶技艺,毫无保留地将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授给村寨里的其他妇女。在她的带领下,村寨妇女们制作的陶器走向了市场,成为八方游客喜爱的花腰傣风情特色旅游纪念品,让原本“土味十足”的陶器摇身一变,成为全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白绍美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有爱好者来到这里学习土陶制作技艺,我都愿意将这门手艺传给他们,不想让手艺流失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土陶产品的市场越来越小,目前新平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中老年人在守护着这项传统工艺。让人欣慰的是,土陶文化并没有因此消失,匠人们还在努力保护当地的土陶文化,研发出更多、更能适应现代人需要的土陶制品,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生。
原标题:云南新平:非遗文化代代传 民族土陶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