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泉:“最潮校长”测绘专家

在2019年深圳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校长李清泉再次仔细整理服装,他要亲手将沉甸甸的毕业证书交到1685名研究生和6858名本科生手中……出任深圳大学校长7年以来,李清泉在典礼致辞时金句频出,时髦程度丝毫不输“95后”,也被外界赞为“最潮校长”。

除了“最潮校长”,李清泉还是地地道道的测绘专家,在中国测绘学会2019学术年会上,他入选“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

源起测绘,荣获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

李清泉校长,与测绘有着不解之缘。本科、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原武汉测绘学院工程测量系,博士跟随李德仁院士专注摄影测量与遥感,曾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学术上,他长期从事精密工程测量的时空基准、测量技术、分析方法和高端装备研究,形成了动态精密工程测量技术体系,突破影响基础设施性能和安全的刚度/弯沉、表观变形和线形变化连续高精度测量关键难题,发明研制系列专用测量装备,服务我国70%以上等级公路、数百城市道路以及机场、隧道、地铁、地下管网等领域的状态测量,推动精密工程测量从“静态到动态”“离散到连续”的转变,显著提升我国基础设计状态测量技术水平,实现国际化推广。

在中国测绘学会2019学术年会“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评选活动中,他成功当选,其主要创新点读起来都颇费脑筋:提出移动力作用下表面变形速度反演变形量的新方法,解决了基础设施道面刚度/弯沉无法连续动态测量的世界难题,发明研制激光动态弯沉测量装备,测量效率提高30倍以上;提出模型驱动的一测多用表观变形高效测量新方法,解决基础设施表观变形测量“测全、测准、测快”的难题,发明研制表观变形系列测量装备,结束道路检测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状况;提出精密里程与视觉辅助惯导三维线形连续测量新方法,解决受阻或封闭环境长距离连续高精度位置测量难题,发明研制线形变化系列测量装置,探索城市地下管网快速检测、堆石坝内部变形监测的新途径。

创新测绘,跨学科的融合或者交叉是趋势

虽源起测绘,但在李清泉就任深圳大学时,深大并无测绘及相关专业。在业界,由测绘人掌舵一所没有测绘专业大学的事例可能并不多见,“跨学科的融合或者交叉,使得我们有机会回过头来看测绘。”李清泉说。

早在1987年,测绘泰斗王之卓先生就对学科发展提出这样的思路和要求:“只有掌握了跨学科的科学知识,才有可能解决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学科的交叉融合,除了学科内部各分支学科的交叉集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跨界融合更为重要。王先生认为,“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除了继续向纵深发展之外,主要是向横向交叉发展,交叉学科是谁的?谁积极,就是谁的。”

对此,李清泉颇为感叹:“王先生真是高瞻远瞩,从现在行业和学科的发展看,不就是这样吗?实际上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你如果关起门来,什么都不是你的事,但你要是打开门,什么都可以做。”李清泉以我国70万公里城市下水道检测为例说明培养开放创新思维何其重要,“这看上去是很窄的应用,在深圳有1.3万公里下水道,检测一公里费用1万多元,光这一项一年就上亿元,还忙不过来。”打开大门,深圳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正在服务自然资源、交通、环境、安全等管理部门,以及地理信息、智慧城市等互联网高科技企业。这门融入工测、航测、制图、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从技术导向转为问题导向的新专业叫“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是测绘人为深圳大学量身定制的。

“如今,测绘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面更宽,领域更广,影响力更大,”李清泉说,“新的时代有新的变化,我们需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将测绘从传统的数据获取、处理过渡到数据的服务、创新应用,以及新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传统测绘的占比将越来越小,创新应用将变成主导,主动融入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越来越多转型升级的提出,印证了这一大趋势。

打造平台,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2018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清泉递交了“创建湾区联合大学”的提案,建议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粤港澳三地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合作创建一所新型联合大学,打破三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壁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一年后,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同时也是深大校友的马化腾亦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湾区大学”。

在这方面,深圳大学也进行了一些探索。2018年,深圳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在深圳建设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搭建创新科技、高科技创业孵化方面的平台,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机遇。

看着网络上关注深圳大学2019年毕业典礼的几百万点击量,校长李清泉更加坚定一个信念,“看上去似乎不太重要的事情,我们很重视它,这就是我们办学所追求的,也是我作为校长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位“最潮校长”对于深圳大学未来的思索清晰聚焦,对于路线的设置躬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