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秋九月过灞桥尝赋此调,比以暮春再至,红亭碧柳,依依有情,用前调写之。
\n\n
关中柳,殊有故人情。二月青丝堪络马,一春金缕不离莺。流水带红亭。
\n\n
三年别,车骑此重经。好是南山与君眼,春来不改旧时青。认得弃繻[xū]生。
\n\n
(作者:清·樊增祥)
\n\n
作者简介:
\n\n
樊增祥(1846-1931),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历任陕西宜川、渭南、咸宁、富平等地知县,陕西布政使、署理两江总督。清末“同光派”代表诗人。有《樊山全集》。
\n\n
点评:
\n\n
据作者词前小序可知,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秋,樊增祥前往陕西宜川任知县,曾过西安府城,路过灞桥,踏上仕途从政之路。任职七个月后,调居省府,时已暮春,再至灞桥,则感慨发而为词。
\n\n
一开篇即叙“关中柳”与自己有“故人情”,言其重见之欢欣。青丝络马,则言马上观柳听莺,欣赏灞水潺湲、红亭碧柳之美景。下阕首句点出“重经”此地,“三年”虚写,点分别时间之长。好在南山不改旧时苍翠,仿佛认得诗人,则山之有情可见。其实南山何曾认得诗人,不过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汉书·终军传》载:“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末句即用此典,以终军自况,表明自己要在关中创立事业、有所作为。
\n\n
(摘自《长安吟咏》,中华书局,2016年版)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