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骏飞:90后追风少年的专家之路

一阵阵报警声急促响起。“糟了,设备突发故障。”这个时候出问题,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任务。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只见一个精干的瘦小伙飞奔到设备前,三下五除二,不到一分钟,设备恢复正常,机房里传来阵阵掌声。

这个“瘦小伙”叫戴骏飞,是个不折不扣的90后。自2015年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贵阳观测站工作以来,靠着一股“逆风而上”的拼劲、“乘风破浪”的闯劲和“春风化雨”的韧劲,被身边的同事称为“追风少年”。

面对任务中的重重困难,他“逆风而上”向难行。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机房,不管是在维护设备还是在编写程序,他习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时不时拿出来写写画画,几年间已经记完了很多本,他戏称这是他的“独门宝典”。别人问他在记什么,他总是笑着说,“自己记性比较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上面都是我从前辈们那学来的经验做法和快速故障排除方法,还有就是我遇到的一些突发情况,我都记了下来,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在执行某次任务时,合练程序进行至负三小时,雷达发射机设备突发故障,面对几十张复杂的图纸,上百个电子器件,如何快速排故,大家都有些着急。“别着急,我能搞定。”只见他熟练地更换板件,准确地测试信号,仅仅三分钟不到,设备故障顺利排除。任务成功后,当问他怎么做到这么快就排除故障的时候,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快速翻开一页,说道:“这个故障,我有记录。”像上面遇到的突发情况,他已经在脑海中演练了上百次。

借助创新驱动这个引擎,他“乘风破浪”立潮头。作为一名专家工作室的软件技术专家、重点软件开发项目的负责人,“五加二、白加黑”是家常便饭,但他却乐在其中,从不言苦。“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着,不管多晚”同事小闫感慨地说道。精瘦的身影坐在电脑前,时而是手指如飞,时而托腮思考,就这样徜徉在“0”和“1”的海洋里,他用程序语言编写着自己的航天梦想。他经常抬头一看已是深夜一两点钟,索性就拿出折叠床,在办公室度过一个个数不清的夜晚,无论严寒酷暑都是如此。几年下来,就参与完成了2个重点项目研究,完成了《基于麒麟操作系统的ML-3105落区交互软件》,实现了关键软件的自主化,提高了落区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借助专家工作室这个平台,他“春风化雨”育新人。别看这名90后专家年纪轻,在人才培养上早已是一名“老手”。要说他的为师之道,就是一个字:严。他比较注重因人施策,并且分阶段制订不同的培养计划,或侧重学基础知识,或重点开展设备操作,随时刁钻地提问,定期组织检验考核,他就像是一个“魔鬼教官”,让徒弟们叫苦不迭。几年来,作为专家工作室的重量级人物,他带的几名徒弟都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岗位能手。

五年来,他为多次重要航天测量任务保驾护航,经过任务的锤炼,他迅速从一名初出茅庐的“白面书生”成长为航天测量领域的专家,负责的多个科研项目也在航天测量任务中得到实际应用。

“追风少年”的脚步从不停歇,前方永远有更高的山峰等待着攀登。当问到他是怎样成为一名专家时,他笑着说,“我不是什么专家,只是一名普通的航天人。我只是沿着老一辈走过的路继续前行,我愿用我的青春和热血助力祖国的航天事业再创更大辉煌。”说完,他又全身心扑在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