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三位航天员背后,有这群九院人的鼎力支持

10月16日0时23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启程奔赴中国空间站,开启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凝结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九院”)等十余家单位科研人员的拼搏奉献。从骨干老将到航天新兵,他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用智慧和汗水为航天员“出差”保驾护航。

航天九院771所

771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项目团队负责飞船上四种设备的研制生产:数管分系统中央单元、环控数据处理装置、舱载医监设备主机和话音处理组件。这个团队朝气蓬勃,31名队员平均年龄只有32岁,兼具年轻人的活力和航天人的严谨。

虽然有了“神十二”和多个前序任务的成功经验,队员们依然不敢有丝毫松懈,在发射前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各种复查。复查工作繁琐枯燥,细化分解下来,一个产品可能有上百个输入,每个输入设计是否正确规范、测试验证是否充分,都需要进行再分析和确认。为了保证复查质量,每个小组查完自己负责的产品后,再交叉检查其他组的产品。守在岗位拼搏奋斗,伴着沉沉夜幕回家,是团队成员的工作常态,大家相互鼓励、互相协助,一切只为了任务最终成功。今年内,他们已在常规生产检查工作外,相继开展了10余次专项复查,确保“神十三”载人飞船上4套来自771所的产品安全可靠。

在历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中,771所都为火箭研制了重要性堪比“大脑”的关键设备——箭载计算机。此外,该所还承担了火箭故障检测处理器和逃逸程序控制器的研制任务。

中国航天员不断步入太空,771所负责火箭相关任务研制的项目团队也不断发展壮大、薪火相传。团队凝聚着几代运载人的智慧结晶,现任型号主任设计师王志远曾荣获“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项目组成员赵向荣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和集团公司劳模称号,姚小利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

奉献精神和严谨作风一直在这个团队里传承,队员们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这群运载人而言,载人航天事业是一种伟大的追求,给他们带来了旁人无法体会的自豪和幸福。

航天九院13所

13所是历次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任务的重要参研单位。在此次发射任务中,该所提供了多套高可靠性、高精度的惯性技术产品,是火箭精准飞行、飞船精确入轨的重要保障。

今年的空间站任务交付密度高、发射密度大。为确保任务圆满完成,13所在年初便抽调30多名精兵强将,成立“探梦空天党员突击队”,在“更严”上下决心、在“更细”上做文章,连续攻破多项技术难题。

突击队员、主任设计师胡荣辉承担宇航任务已有21个年头,对于惯性测量系统的每个元件都如数家珍,曾多次带队成功完成飞行试验任务。在今年发射高峰形势下,他精心组织进场产品状态复查和数据复核,累计开展技术复查10余次。为确保外协产品质量,他专程奔赴外协厂家参与技术检查,守着近一人高的技术文件、过程记录和测试数据逐字逐句分析,严把源头质量关。

执行此次发射现场保障任务的魏路,与产品一同进场,像螺丝钉一样钉在靶场三个月。为使产品测试更接近发射时的真实状态,他优化了火箭用捷联惯性测量组合发射场单元测试流程,把测试平均分布在24小时内。这就意味着他和同事每天都要测试到半夜,但这一改进使标定参数更为准确,得到了控制系统的充分肯定,一切付出也就值得了。

13所速率陀螺项目组承担着火箭配套速率陀螺产品、地面配套设备的设计研制和靶场参试任务。自进入项目以来,组员郑云霞把五一、国庆在内的所有节假日和周末全部奉献给了靶场,强烈的使命感早已将她锻炼成了优秀的航天女战士。带着认真到极致的工作精神,每一个数据她都要追溯到原始记录,凡经她手的工作一定是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航天九院704所

众所周知,飞机上有黑匣子,用于记录飞行的重要数据。其实,在神舟飞船上也有黑匣子,这就是由704所研制的神舟载人飞船应急数据记录器。它记录着飞船内的声音和几乎所有数据信息,是每次任务顺利完成后,科研人员们进行梳理总结、改善后续工作的重要依据。

704所应急数据记录器研制团队从神舟一号开始,便负责载人飞船黑匣子的研制。自己研制的产品能够完整准确记录飞船数据,回到地面后所有数据能被全面读取复盘,通过改进攻关,在下次飞行中给航天员提供更加牢固的安全保障和舒适的飞行环境,是这个团队不断奋斗的目标。为此,设计人员煞费苦心,选择了应对不同情况的多层保护外壳,每一层材料在千挑万选之后还要进行特殊设计、定制加工,充分保证各种极端情况下的数据安全。

除应急数据记录器外,704所还为飞船提供了剩余液位测量设备,为火箭配套了遥测传输设备、导航接收机、各类传感器、电缆网等大量产品。要确保这么多分门别类的精密设备正常工作,除了长期奋战在后方研制一线的科研人员,发射靶场的前线保障人员也不可或缺。

王炳成是704所一室的老员工,1996年加入载人航天工程相关项目。1998年,他第一次踏上靶场执行任务,之后,从1999年发射神舟系列第一艘试验飞船开始,王炳成参与了所有载人航天靶场发射任务,并且都圆满完成保障工作。从青丝到白发,酒泉的风沙见证了这位航天人的变化。如今,他又在靶场负责产品的技术保障工作,能够再次送航天员顺利出征,让他感到十分高兴和自豪。

704所八室的高宁提前两个多月来到靶场,负责此次发射任务中遥测传输设备的测试及保障工作。作为测量系统产品专家,这已是他第四次参与型号保驾任务。虽然经验丰富,他依然时刻提醒自己:态度决定成败,航天人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必须全力以赴。他不断细化工作计划,加班加点判读确认各项数据,积极配合系统进行测试,用执着和坚守诠释着航天人努力拼搏、以国为重的责任担当。

航天九院772所

772所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提供了高可靠CPU处理器,300万门FPGA和配套使用的单粒子刷新电路,大容量SRAM,高速AD/DA等高品质宇航集成电路。

772所FPGA团队是全国青年文明号和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也是集团公司首届航天金牌班组,所在党支部是集团公司示范红旗党支部。团队自成立起便以解决宇航关键核心器件自主可控为目标,会聚了一群有战斗力、有朝气、有活力的航天青年人才,肩负着“以芯报国,以芯强国”的光荣使命。在此次任务中,团队研制的高可靠300万门FPGA和配套使用的单粒子刷新电路为飞船的关键显示系统和机械臂提供了抗辐照整体解决方案,为三位航天员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提供“中国芯”保障。

此外,772所自主研制的SPARC处理器为飞船的制导控制系统、有效载荷系统提供了整体国产化解决方案。该SPARC处理器能在空间恶劣环境中充分发挥抗辐照、高能效、灵活控制的优势,确保飞船飞行正常。

航天九院16所(7171厂)

16所(7171厂)研制的二浮惯性测量单元位于载人飞船返回舱内,通过实时测量飞船运动信息,精准控制飞船的姿态和速度,保障飞船准确入轨、与空间站顺利交会对接和安全精准返回地面。虽然产品在历次载人飞行任务中都表现圆满,但每一次“神舟遨游”,项目团队成员的心还是会随着飞船升空“提起来”,只有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才能踏实“落地”,就如父母牵挂在外游子一般。

这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需要在空间站停靠6个月,长使用周期对产品在力学、热学、电磁兼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环境适应性要求。在真空环境下,二浮惯性测量单元无法通过空气进行热传导,安装产品使用的橡胶类减振器又几乎隔绝了接触面热传递的途径,只剩下热辐射这唯一一条散热途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团队成员扎根在真空试验室里,一个温度点挨着一个温度点的摸索;多个热传感器贴在产品不同部位,全方位监测产品表面和内部陀螺、加表、电路板的温度变化。一组组数据监测分析、一次次讨论验证改进、一个个灯火通明的夜晚,让难题最终迎刃而解。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对二浮惯性测量单元产品的力学试验条件要求非常严苛,验收级和鉴定级的冲击量级较天舟货运飞船均翻倍。为此,项目团队反复对产品和减振器进行摸底冲击验证,全面分析试验曲线和产品数据,在冲击振动厂房里调整冲击设备、校准冲击曲线、摸索最佳检测点、分析验证减振器特性。一声声震耳的冲击振动声,就像是为项目团队披荆斩棘擂响的战鼓。经过上百次验证分析,产品最终以充足裕度满足了力学指标要求。

航天九院539厂

539厂研制的频率综合器,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起,便配备在各相关航天器中。频率综合器为航天器内多种电子设备提供多种频率、多种波形的高稳定度时钟及频率基准信号,是整舱时间标准信号的“基准源”,作用非常关键。

频率综合器研制团队由三人组成,人少作用大,已交付20台产品搭载航天器成功发射,性能始终稳定优异。稳如磐石的技术负责人吴蓉,全面负责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技术审核和指导;一丝不苟的中坚力量何俊伟,承担了型号产品的主管设计工作,有条不紊、精益求精;身材娇小却有巨大知识储备的后起之秀鲍玉婕,熟练开展调试测试生产工作。这个团队就像他们生产的产品一样,又稳又准。在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他们紧密协作,共同前进。

航天九院7107厂

7107厂为火箭控制系统捷联惯导配套了6只捷联动调陀螺仪。陀螺仪作为控制系统关键部件,为火箭提供沿测量坐标系三个方向的加速度、角速度精确信息,供箭载计算机建立数学平台进行姿态计算以及导航制导,其精度及可靠性至关重要。

7107厂挠性陀螺中心负责陀螺仪的装配调试工作。班组秉承“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理念,从神舟一号到十三号,对产品的要求一次比一次更严格。每个陀螺仪都要在他们的手里经过一百多道组装程序,满足几十项指标要求。在研制初始阶段,电机寿命达不到要求,班组成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改进陀螺仪底座电机装配工序,优化轴承装配工装,改变检测方法,成功化解难题。作为组长的张建华,艰难任务主动上,困难任务主动扛,晚上加班到深夜是常态。其他组员各负其责,并肩作战,集众人之智攻坚克难,以技术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为神舟十三号发射任务贡献智慧和力量。

除此之外,7107厂还为火箭提供了一套系统调节器,根据控制系统发出的指令,使调节阀处于所需开度,完成发动机推力或者混合比调节。

航天九院165厂

在神舟十三号飞船上,安装着来自165厂的数千只产品,涉及电磁继电器、延时继电器、开关和连接器等4个类型、26个型号。

当飞船与火箭分离后,飞船上的数百只2JL0.5-1型电磁继电器实施遥测遥控信号传递和电路切换,实现太阳能帆板展开动作,及时获取电力,为飞船在轨飞行提供动力。

一个产品从设计到最终投产,再到交付使用,会经历成百上千次测试试验,对背后团队的智力、耐力与韧劲都是考验。针对2JL0.5-1型电磁继电器,165厂项目团队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降低生产过程中激光能量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团队采用仿真分析技术,对产品材料特性、结构特性和设备特性等进行交叉分析。为获得最精准的焊接热源模型,项目组白天进行常规科研生产,晚上加班制作工艺试验样品。每当夜幕降临,生产一线总有那么几个岗位灯火通明;每逢节假日到来,总有那么几间办公室仍有忙碌的身影。团队制作出大量激光焊缝金相样品,逐一与焊缝热源模型进行对比,在庞大的分析数据中抽丝剥茧,最终找到满足产品稳定性要求的焊接能量,圆满完成型号配套生产任务,为飞船展开帆板获取动力提供坚实保障。

此次任务中,165厂还为火箭配套了直流固体继电器,集成化程度高、开关速度快、抗过载能力强、可靠性高。该产品在我国多型火箭中成功应用,在点火控制环节发挥关键作用。

航天九院825厂

825厂为火箭提供了以J599为代表的通用系列电连接器和以JF2-256为代表的分离脱落系列电连接器,包括20个品种、上百个规格的数千个产品。这些电连接器在器件与器件、组件与组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其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前线执行电连接器产品保障任务的武战超,今年内连续完成“神十二”“神十三”两次保障任务。“神十二”任务时,他3月28日随试验队进场,清明节、劳动节和端午节均坚守岗位,6月17日圆满完成发射任务。两个月后的8月11日,武战超再次踏上“神十三”的保驾征途,中秋节、国庆节依旧与型号作伴、与任务为伍,连续60多天的坚守,最终出色地完成保障工作。

在现场操作中,每次连接器插合与分离状态都需要登上塔架确认。武战超每天都要围着塔架上上下下几十个来回,往往一干就到凌晨。装上电缆后,连接器在箭体内的操作空间非常有限,往往只能靠“盲插”进行对接,对操作人员要求极高。武战超凭借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操作经验,采用自己总结的“一看、二听、三摸”三步法对产品状态进行有效判断,确保每次“盲插”操作准确无误。“我的产品我负责,我的操作你放心,我的服务你满意。”武战超用坚持和汗水践行着这句承诺。

航天九院693厂

此次“神十三”乘组进驻空间站后,也将择机进行出舱作业。航天员使用的舱外服脐带电缆、背包电缆、脐带转接装置、舱载电缆等产品,均由693厂研制生产。这些产品承担着航天员与核心舱、试验舱和飞船保持顺畅联系的重要使命。

693厂电缆网事业部电缆研制团队始终坚持“出精品、保安全”,他们手中的电缆网产品,含有电缆少则几十根、多则上百根,只有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才能在千丝万缕中装配出高质量的产品,确保信号传输稳定可靠。接到“神十三”研制任务后,电缆网研发技术人员何东庆、邵帅、靳霞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夜以继日反复进行试验和数据对比分析。一线装配人员杨静、姚黎敏巾帼不让须眉,主动承担繁重的装配任务,从导线下线、绑扎、零部件准备,再到焊接、装配,凭借多年丰富加工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高质量完成所有任务。

除航天服相关产品外,693厂还为空间站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提供了全套电缆网产品,为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航天九院289厂

作为主要参研单位,289厂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历次发射任务。此次“神十三”任务中,该厂提供了多套遥测地面检测站,用于采集火箭的压力、温度等重要状态参数,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为发射任务提供精准决策依据。

虽然有“神十二”的成功经验,但研制出可靠性更高的产品是289厂一直追求的目标。项目总师黄毅带领20余名设计人员,对设计、试验、生产进行了全流程梳理,寻找改进提升空间。经过无数次试验论证,团队成功提升了系统的灵敏度指标,数据处理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操控性更强。第一套设备初样试制期间恰逢重庆百年一遇的高温酷暑,研发中心任务总体设计何庆、秦元在近三个月的试验时间里,几乎天天加班加点,为任务圆满交付付出了艰辛努力。在研制最紧张阶段,团队成员的办公桌旁支起一张张行军床,大家以单位为家,把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对更高、更好的不懈追求,才有了载人航天相关产品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航天九院200厂

200厂电缆网制造团队承担了箭上控制系统、利用系统和故检系统的电缆网生产任务,共加工导线6万多米、电连接器600多只。

为确保任务圆满成功,工艺员从上到下进行多次工艺复查,操作人员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进行选配。在“神十三”任务期间,团队成员共计加班445人次、1560小时,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把时间节点尽量往前赶。大家以最严的要求、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为三位航天员的太空之旅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