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2日,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回望13年前那场惊天浩劫,在位于四川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内,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主任、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以下简称“减灾所”)所长王暾仍不时望向挂在办公室墙面上的一幅幅13年前汶川特大地震的照片,“这张是汶川,这张是映秀,这张是北川老城……”
从2008年回国投入地震预警科研,13年来,作为我国地震预警科技进步的亲历者,回望我国地震预警事业从无到有,从单一地震预警到实现多灾种预警,王暾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填补国内地震预警领域空白
“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在2008年6月,举国上下仍处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悲痛之中时,日本发生了一次7.2级的地震,并且提前60秒钟预警。当时,不少人才知道原来地震是可以预警的。我在仰望和羡慕之余,心情是复杂的。”王暾说,13年前,中国在地震预警领域是空白的,没有地震预警技术,没有地震预警网,更没有地震预警服务。回忆起2008年毅然回国的决定,他的答案很朴素:“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作为一个科技人员,我理应回国。”
“倒计时22、21、20……”2011年4月25日13时5分汶川发生2.7级地震后,王暾带领减灾所团队研制的地震预警系统,提前22秒向位于成都的试验者发出倒计时预警,我国首次有了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就在10年后的今年,“中国智造”地震预警技术已安全服务民众、学校、社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等多个领域和行业,成功预警包括四川芦山7级地震、云南鲁甸6.5级地震等57次破坏性地震。并在印尼、尼泊尔等多个国家实现应用。
十几年的光阴推动着人们“向前”。
“记得10年前首次地震预警成功后,有媒体评论《以生命名义祝福成都地震预警试验成功》,并发出了‘早日构建我国地震预警系统’的祝福与呼唤。10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从未停下脚步。”王暾说,目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合作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我国地震区人口90%(6.6亿人)。
从单一的地震预警延伸到多灾种预警
“如今,我国已经从仰望地震预警先进国家,变成了拥有让国际上的同行尊重并认可的地震预警技术的国家。我国在预警领域,从单一的地震预警延伸到多灾种预警,并且建成了全球首个多灾种预警平台。可以说,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已经处在全球第一方队。”王暾说。
他说,多灾种预警能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提供基于灾害种类的几秒到几小时或几天的预警时间,并能同时处理多种自然灾害,同时产生多种灾害预警信息,向不同区域的人发布对应的预警信息,以减少人员伤亡、次生灾害和经济损失。
近年来,减灾所构建了涵盖20多种数据源的“天—空—地—地下”立体化监测网,通过面向亿级用户的预警信息秒级发布技术,实现灾害信息的精准发布、建立了全国首个多灾种预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目前,“四川智造”“成都智造”多灾种预警成果已预警151次自然灾害,包括破坏性地震、滑坡、泥石流、沉降、山洪、山火等。
2020年11月,中国地震局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建中国地震预警网。同年1个月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正式成立。该合作是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建灾害预警网、我国灾害预警领域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里程碑事件。
“希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持续推动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提升我们国家的防灾减灾能力。”王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