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国:用30年为航天梦“加油打气”

2021年4月29日清晨,碧海蓝天下的海南文昌发射场,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正聚焦于此——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迎着海风傲然矗立在发射塔架上,几个小时后,它将携天和核心舱直击深空,揭开中国的“天宫之梦”变为现实的序幕。

此时,驻京某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庆国刚刚结束射前最后一次检查。回程车上,他屡屡回望,反复与同事确认细节。老搭档张晓萍对他这种“较真”的状态十分熟悉。“老孙,放轻松,有我们‘加油打气’,‘天和’一定能一飞冲天!”“说得对!”孙庆国哈哈笑了,车内气氛顿时活泛起来。

同事口中的“加油打气”是航天总体人对加注供气专业的爱称。“只有加满燃烧剂和氧化剂这两种‘油’,才能让火箭顺利升空;只有为飞船打好‘气’,才能保障发射安全。”孙庆国这样跟记者解释。

“我从小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空气动力中心,开始只知道父辈们从事的工作非常神秘、非常重要,后来才渐渐明白,那里就是火箭飞向太空的摇篮。”由于深受这种默默奉献不问回报的赤子情怀感染,孙庆国越发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知识,决心做父辈的“接棒人”。

1991年,青年孙庆国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毕业,成为一名航天总体人。他在一张张亲手绘制的图纸中沉淀技术,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工位上累积经验,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

2008年,空气动力中心的北川分部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创,包括供气系统在内的许多重要设施几近摧毁。为了配合恢复受损设备,孙庆国踏上返川征程。看着儿时熟悉的建筑满目疮痍,他痛惜不已,冒着不间断的强烈余震的危险穿梭在岌岌可危的设备厂房,昼夜奋战,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了高质量的供气设备受损评估报告和恢复方案,受到单位的好评嘉奖。

“中国的飞船飞得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抬得多高!”这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华侨流着泪向航天英雄杨利伟说过的话。寥寥数语,孙庆国刻骨铭心:“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一定要让咱中国人在航天舞台上真正抬起头来!”

身材清瘦,略带白发,沉稳干练,步履匆匆,这是许多人见到孙庆国的第一印象。一如加注泵是火箭的能量之源,热情和干劲就是老孙在任务中的“加注泵”。他常鼓励团队中的年轻人:“干着‘加油打气’的工作,就要比别人更有热情,更有干劲!怕苦畏难可不行。”

航天界有句名言——“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在孙庆国眼里,“加油打气”是“难活”更是“细活”。在某次厂房建设任务中,供气管路突现大面积多余物,传统吹除方法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洁净度是加注供气系统最关键的指标,丝毫多余物都有可能给任务带来灾难性后果,怎么办?”众人陷入焦虑和沉思。

一番仔细观察后,孙庆国默默扎进技术文献和理论分析中。为了把问题机理吃透,他利用微米级电子显微镜细细分析多余物的样品。“谜底终于揭开了!”孙庆国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像一件容易掉色的衣服,你再怎么洗也很难解决掉色的问题。”短短一周内,他和同事们调整完善了工艺措施和质量标准,不仅确保了项目按时竣工,还为后续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加油打气”的工作充满风险,气体和燃料不是易燃易爆就是腐蚀剧毒,工作场地既有低温冻伤的风险也有高压窒息的危险。30年来,孙庆国始终盯着“安全+可靠”这个靶心,在攻坚的路上挥洒着自己的热情和干劲。面对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他充满信心:“世上没有百分百安全和可靠,但通过不断努力却可以无限逼近它。”

测试系统、调试设备、分析性能、讨论预案、他争分夺秒地优化后续研究方案,风风火火的身影遍及厂房、塔架和库房的每个角落……作为技术骨干,孙庆国完成了多个项目的研究与设计,深度参与到多次航天任务中,把奉献二字刻进了自己的人生。

心中是星辰大海强国梦想,手中是平凡琐碎铁肩道义,这是许多航天工作者栉风沐雨的真实写照。任务第一,孙庆国常常顾不上去尽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谈到家庭,他虽心怀愧疚却依旧坚持:“哪个航天人没有经历过离别,我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他悄悄告诉记者,最让他感到暖心的,就是出差前家人一句再简短不过的“早点回来!”“这样无论工作有多难,心里总是很稳当。”

“三、二、一,点火,发射!”尾焰绚丽耀眼,轰鸣震动天地,耳边的快门声犹如疾风骤雨,身旁的人群沸腾了,纷纷拥抱欢呼。孙庆国平伸双手,摊开掌心,跟随着火箭上升的轨迹缓缓做了一个托举的动作,直至“胖五”消失在云层里。

“我很高兴,我女儿曾经告诉她的同学,爸爸的工作是为火箭‘加油打气’。”孙庆国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相比那些隐姓埋名的前辈,我已经足够幸运了。”顺着他的目光,一支支新的火箭正在塔架内静静矗立,它们正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用惊天动地的能量让中国人吐气扬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