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村一日

朱红,对朱村来说,这不仅仅是颜色,不仅仅体现在字面上,更是一种象征。山东朱村是名副其实的“红”村,战争年代是革命堡垒;和平时期,朱村挖掘红色资源,践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老区群众生产生活,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7年来,乡村振兴的曙光悄然洒入这片红色热土,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过程中,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不断增强。作者深入朱村,根据一天所见所闻所感,呈现自己眼中的“中国一日”。

金色的早晨

拉开窗帘推开方窗,一股寒气涌入,我这才发现,满目的银杏叶是褐色的,要达到金黄的效果,还得有个过程,等待霞光一点点退去。喜鹊叫声清脆,看不到它们在哪根枝条跳跃。远处有鸡鸣和狗吠。这是2020年11月3日凌晨5点一刻,我在山东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办公室三楼扶贫干部住过的寝室里感受到的。

二十六年前,我作为扶贫队员来过一个叫东吴家漫的小村,就在山东潍坊峡山水库边。记得冬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是看看煤球炉火灭了没。而今,朱村的寝室里有了空调,还有专职保洁员呢。61岁的保洁员马志芬一大早就拖完了所有办公楼的楼道、楼梯。她拄着拖把对我说:“一个月保洁工资600元,早早打扫完,我去搞柳编,也能赚点儿。”

下楼,见一辆白车开过来,是村妇联主席王济彩。咋这么早?小王答:“这不弄人口普查嘛,昨晚忙糊涂了,褂子丢这里了。接着填表,早弄完早利索。”我看到街道上的红标语:“大国点名,没你不行。”这个标语就是王济彩他们弄的。

7点钟,我来到村西桥头王兆山馒头老店时,老王已经蒸出三笼馒头,第一笼是凌晨三点。61岁的王兆山是复员军人,跟老伴刘素云蒸馒头,一月收入七八千元。老王有他的馒头经:首先面要好,酵头要老,气一定要饱。蒸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开盖,一揭盖就跑气了。

让67岁的黄宗君高兴的是,7年前,他很荣幸地见到了习总书记,他当时在村头,总书记微笑着跟大家握手,他隔得远,没握上。7年过去了,村里变化真不小。黄宗君说:“清代古建筑整修了,新建筑也起来了,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路灯换成了太阳能,生活环境比以前好了,村里还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就在里面,庄户剧团搞‘春晚’……”

45岁的王俊强一撸袖子,把一袋去皮的花生仁扛上肩,倒进粉碎花生机里,王俊强干花生油加工有十几年了。他说:“我就是冬天干一季,夏天不干。夏天有夏天的活儿。”问他花生加工收入,他伸了四个指头。“又不借你的钱,你咋不说实话呢?”一位老加工客户笑着说。王俊强道:“就是三五万的赚头啊。”

旺南村的王继刚开着三轮装满了煎饼,匆匆往供销超市朱村店赶。桥头饭店、三江大渔村饭店的老板都已经把一天的食材购买完,扳着手指头数要接待的客人。

84岁的赵俊亮拿着喷水壶在浇门前的桂花。老人家说:“做梦也没做着这么好的日子,可以笑着仰脸(去世——方言)了。”

忙碌的早晨,金色的早晨。霞光打在赵俊亮翘起来的白胡子上,白胡子仿佛镀了一层金。

总书记的叮嘱

王经臣腰里的几把钥匙,除了睡觉,从不离身。早晨8点,他准时来到朱村红色纪念馆,从腰里掏出钥匙前,把手往前伸,钥匙在手掌里哗啦哗啦抖一抖,然后开门。那钥匙抖出的声音,近乎一种庄严的仪式。他是义务解说员,不要工资,不要任何待遇,他接待的客人已经过万。

2013年11月25日下午,王经臣迎来了最特殊的参观者——习近平总书记。

那天,王经臣给总书记讲了“钢八连除夕救朱村”的故事。朱村一直是红色堡垒村,村里没有出过一个汉奸、一个伪军,小村是日本鬼子的眼中钉。1944年1月24日除夕这天,驻山东郯城李庄据点的日本鬼子趁老百姓忙年突袭而来。日军的枪声,引起了五师老四团八连哨兵的警觉。枪声就是命令,还没得到上级批准,连长鄢思甲便带队出发。进入战场,战斗相持了6个钟头,敌人死伤30多人,我军24位官兵牺牲。

王经臣悲愤地说:“逃到沭河东岸的老百姓回来,看到牺牲了的八路军战士,失声痛哭。年轻的小伙子在年除夕夜就没气了啊,没过个安稳年,就牺牲了啊。”

安葬完烈士第二天,朱村百姓赠送八连一面锦旗,上书“钢八连”,从此革命军队有了一支由沂蒙百姓命名的连队。按照生前遗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八连老连长鄢思甲的骨灰撒在了朱村村旁的沭河里。

直到现在,朱村村民有个仪式,每到年除夕下水饺,每家每户都会盛出四碗——一碗敬天,一碗敬地,一碗敬祖宗,还有一碗敬牺牲的官兵。

热腾腾的水饺,装满朱村人的心意和敬意。

上午9点,我在朱村的“老兵驿站”见到了90岁的王克昌老人,“老兵驿站”是朱村的农产品展览营销中心。

问起总书记到他家看望,戴着帽子的王克昌脱口而出:“总书记到我家的具体时间是下午三点零五分。在俺家待了半个小时。”王克昌的皱纹都被笑容挤在了一起。

“1948年打淮海战役,俺村里男劳力都搭伙儿去支援前线。我记得当时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雪,我带足了五天的熟食,主要是地瓜干煎饼和咸菜,家里只有一床棉被不能带走,我裹了个大袄推着小推车就去了……”王克昌老人头脑清晰,精神矍铄。

在王克昌家中,总书记挨个房间察看,并坐下来同一家人拉家常,关切询问家里有几亩地、搞柳编能挣多少钱、还有什么困难?听老人说家里的生活有了改善,习近平很高兴。他强调,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

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近朱者赤,朱,红也。朱村,可否叫作“红”村?

王经臣连连点头:“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是王经臣的口头禅,我发现,这也是朱村,乃至山东曹庄镇和临沭县的口头禅,他们解释,第一个“是的”是肯定,第二个“是的”是充分肯定,有“很对、很好、很应该”的意思。

朱村隶属于山东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以朱村为代表的曹庄镇,地处岌山,是一片鲜血染红的土地。可以说,村村有烈士,有模范。这里有句话,叫作“沂蒙岌山红”,红色是一种资源,是脱贫之源,致富之源,幸福之源。

在家门口找到了尊严

朱村自西向东中间一条主干道,跨着三条河,分别是黄白总干渠河道、分沂入沭河道、沭河,有三座桥,第三座桥架在沭河上,叫朱村沭河大桥,全长940米,总投资6000万元,即将通车。

“76年前的除夕,朱村老百姓躲避鬼子,是从冰河里爬上岸的。多年来朱村东行,都是绕道。而今,一桥飞架,不用再绕道了。”山东曹庄镇镇长万全冬说。

在两座桥的中间,是朱村的扶贫车间。在村支书王济钦看来,扶贫车间也是脱贫致富的桥。村里三年前建起了扶贫车间主体,引进了青岛晶利雅服装有限公司,无形的“桥”就这样架起来了。

上午10点,我来到了朱村扶贫车间,扶贫车间其实是个工厂,又分了剪裁、缝纫、包装三个车间。

在缝纫车间,村民郇恒彩开心地说:“我是去年正月十六来的,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人啊,不能闲着,也不能独来独往,到了车间里,一起干,感觉心胸一下子开阔了。我做童装,一月收入3000多块吧。中午回家吃,老板给饭食补贴。孩子两岁半了。婆婆给看着。在家门口挣钱,哪有不满足的。”

我喊扶贫车间负责人王红梅为“王总”,穿着工作服、头上还有绒线头的王红梅竟然羞赧得手无处放,她说:“可别这么叫俺,我就是领着姐妹们一起搞缝纫。农村妇女,上有老下有小,出去打工,牵肠挂肚,在家门口,就方便多了。扶贫车间里,有60个人。都干得很有劲儿。”

村里年近六旬的贫困户张大姐,过去,除了在家伺候上小学的孙子吃饭,就是闲着瞅天。三年前到扶贫车间就工,整理服装、打包装盒,每天能挣60多块钱,中午还不耽误回家给孙子做饭,“没想到,我这个年纪还能‘就工’,在家门口咱也成了‘上班族’,还能照顾孩子。真舒心呢。伸手问孩子要钱,和拿自己的钱贴补家用。滋味不一样啊。对吧?”

张大姐的笑脸告诉我,她找到了存在感,找到了属于她的尊严。可贵的是,这个尊严是在家门口找到的。

刘如荣在默默地对着墙搞缝纫,她有糖尿病,头两天刚刚从临沭人民医院住院回来,王红梅安排她干一些轻一点的活儿。

1998年嫁到朱村来的刘如荣,过了一段舒心日子。可是近年来却愁眉不展。丈夫患了肝硬化,一年去济南住一次院。每月1600多元的医疗费,大部分药报销了,可还是有些意外花销。如今还有孩子上大学。“亏得有这个扶贫车间,赚点钱能让我贴补家用。孩子上学,村里也给补助。”

刘如荣眼里有了泪光。她在家门口找到了温暖。

村支书王济钦不大好找,总是这个工地那个工地来回跑。我从扶贫车间采访回来,走在村路上,看到一个人弓腰推着装满砖瓦垃圾的小铁车正小跑呢。到近前一看,竟然是年过半百的王济钦。鬓角发白的他,比电视上老了一点,他放下车子,手上有土,不好意思跟我握手,就使劲搓。他说:“去扶贫车间了?我们还利用这个项目的年终利润,对全村建档立卡中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500元的补助,确保全村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共同实现小康目标。”

“咱身跪着,心得站着!”

11点,曾在朱村担任大学生村官的王洋来到93岁的王传俊老奶奶家。王传俊抓着煮熟的花生就往王洋手里塞,也往我手里塞。王洋包了7户贫困户,王传俊是其中之一。

从王洋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孝善养老金是啥。比如王传俊老奶奶,有五个女儿,丈夫去世,生活不能自理。精准扶贫识别为贫困户,五个女儿每人每年600元,然后政府补贴20%,王传俊老奶奶就有3600元的孝善养老金。加上其他补贴,老人一年有6796元。明细花花绿绿贴在墙上,一目了然。

王传俊跟王洋既像祖孙,又像母女。王传俊说:“俺跟五个闺女也没跟小王说的话多呢。”我问老奶奶,知道王洋被评为“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吗?老奶奶说:“是的,是的。”

11点半,王洋到村里看望她帮扶的贫困户、37岁的张田英。我和王洋刚走到张家门口,张田英就驾驶着三轮车过来了。

张田英从车上“咚”地一下跪到地上,然后见她跪着开门。她跪得我心疼,就在我去扶贫车间采访时,看到张田英在缝纫机上锁边,那么麻利,没想到她的双腿残疾到这个程度。王洋悄声对我说:“刚见到她时,我一下子就涌出了眼泪。”

6年前,张田英的丈夫去世,撇下她和一个7岁的孩子。2016年,王洋来朱村,第一个就盯上了张田英。

王洋出生在农村,农村在她眼里神秘而陌生,分不清韭菜和麦苗。她自言是“路痴”,刚来的时候根本摸不清村里老百姓的大门,不敢多说一句话,怕说多了人家笑话,好多时候开展工作都是村里的书记带着一起去村民家里。

王洋还特别怕狗,农村的狗都不拴绳,有次她出去办完事情回来,在路上被村里的土狗从三面逼近,当时她吓得给村里人打电话,才把她接回来。

走访中,细心的王洋,发现了张田英忧郁的眼神。王洋发现了张田英的要强之处,张田英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尽管腿不利索,但是不让家里有一点点灰尘,孩子的衣服都是板板正正,整洁如新。王洋心里有了底,她告诉张田英:“咱身跪着,心得站着!”

张田英的坚强,感动了王洋;王洋的真诚,打动了张田英。王洋多了一个姐姐,张田英多了一个妹妹。

那阵子,王洋来到张田英家,动员她到柳编扶贫车间搞柳编,一开始张田英不同意,王洋反复动员,最后,张田英答应了,在柳编车间,每天收入40多元。

村里建起服装扶贫车间,但张田英不能蹬缝纫机,做不了这里的营生。经王洋和村干部协调,服装扶贫车间专门为张田英设置岗位,负责剪线头、熨布料,每天收入50元。

王洋说:“张田英的儿子,上六年级了。我第一次见他,他躺在床上蒙着被子,不见人。现在开朗多了。一会儿叫我阿姨,一会儿又叫我姐姐。”

我指着墙上孩子的奖状说,孩子很优秀。张田英开心地笑了。她希望的火苗贴在墙上,也亮在扶贫车间里。

张田英告诉我,王洋为了扶贫工作两次推迟婚期呢,“您可得多宣传王洋妹妹,她可能干了。人家都叫她‘芹菜西施’。”

“芹菜西施”

艳阳高照的中午,村支书王济钦说:“老逄,你到农户那里吃个庄户饭吧。”我说,只要不打扰人家就行。

从大学生村官岗位调到山东曹庄镇扶贫办的王洋和曹庄镇委宣传委员姜自菲,一听是去钟云家吃,就乐了。她们太熟悉了,高兴地说:“去她家吃。”

我都有三十年没在农村吃派饭了。

干脆利落的钟云高兴地把我们接到客厅。钟云的丈夫在外打工,儿子上学。她中午一人在家。“我巴不得你们来呢,一起吃着热闹。”她说。

我顺口就问起了她种梨树的事儿。钟云的三亩梨树,都在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里,一亩地净收入在六千多元。一说就说到了近下午一点。钟云坐着等我问。

钟云是村支部委员,她分管党建工作,说起党建方面的工作,她侃侃而谈:“朱村,有84名党员,1939年成立了临沭县最早的党支部……”

姜自菲说:“钟云,饭做好了吧?”

钟云说:“早做好快一个小时了。作家在采访,俺也不敢说,以为没采访完呢。” 大家都笑了。

小小的误会。这个吃派饭的小插曲,勾起了我多年前的回忆。那时候到谁家吃派饭,都要准备好几天,穷啊,没有东西拿得出手啊。

一桌子的绿色食品,豆芽、扁豆、土豆……香喷喷的煎饼我吃了两个。

说起绿色食品。钟云说起“芹菜西施”王洋。

2017年5月,朱村的大棚芹菜滞销。王洋着急上火,到处帮着卖芹菜。每次开车回临沂市区,汽车装满芹菜。2017年母亲节这天,她又拉了一车芹菜回到临沂。王洋妈妈二话没说,帮着她在大街上摆摊卖菜。

最终,通过联系爱心企业,王洋在两周内帮贫困户卖出1.5万公斤芹菜。

王洋“芹菜西施”的称谓不胫而走。

午餐吃成了采访餐。姜自菲说,王洋到朱村后,想法可多了。2016年,村里第一书记带来电商扶贫的新思路,王洋大学和研究生都学的信息技术,找到了学有所用的舞台,决定带领村民发展电商。

她主动对接了圆通快递,在村里做电商培训,在村里培训了20多个学员,已经有六七个做得比较成功,通过自己的电商渠道对外销售蜂蜜、花生等农副产品。王洋的电商培训班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年轻人,比如山前村有个叫张鹭的就在网上卖蘑菇,卖得很好。“电商,得坚持。热乎一阵,冷一阵不行。”

王洋说:“搞电商,还得感谢朱村的第一书记马学清呢,他比我早到村三个月,是从临沂市工商局派下来的。”

我从王洋那里要到了马学清的电话。

“朱村味道”

中午到朱村村委办公室休息,联系曾经的第一书记马学清,他回信息说,都过去两三年了,事情做了就做了,也没干多大事,就不接受采访了。是我的一句话说服了他:“我就住在您当第一书记的房间里,在您住过的床上,他们要换被褥,我说不要换。就体验体验第一书记的味道。”

一听“味道”,低调的马学清同意了。因为他正在县里搞调研,不能赶到朱村,只能电话采访。

驻村头一年,马学清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那年11月25日,朱村搞了个首届“好日子文化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朱村时,提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利用这个节点搞文化节很有意义。农民物质上的富有是第一步,关键的一点是精神上的富有,文化上的富有。”

王洋笑着说,搞文化节,村里没有主持,我还自告奋勇客串了个主持人呢。文化节上的节目很多,观众席上还来了不少子弟兵。“有个包水饺节目,寓意是第一碗饺子盛给钢八连的烈士们。”

视野决定境界。马学清还倡议建起了朱村电商服务中心,他经常亲自操作。“村里产的地瓜叶茶很抢手,花生脆、豆沫面、香菇也是朱村自己生产的,在外的当地人,都很怀念这老家的味道呢。”

在服务中心,我看到几十种包装精致的农特产品,朱村注册了“朱村味道”商标,将村民种植的花生,采摘的地瓜叶、香菇等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通过电商平台销售。

“绿珍食用菌合作社依托朱村电子商务进行网上销售,每天销售额约两万元。电商中心还对贫困户的农特产品以保护价优先收购。”马学清回忆着过去的事情,如数家珍。

马学清说,我们党的扶贫政策,是共同富裕。村集体每年从收益中提取部分利润,给予25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分红。

马学清,很想念朱村的村民,想念朱村的味道。他牵挂着村里的光伏发电项目。

大美在民间

欧拉藤饰的总经理张志全将车间设在了朱村。

下午两点半,我来到朱村柳编博物馆,15000平方米的柳编展厅里,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尺寸、不同品种的柳编产品琳琅满目,小到几厘米的饰品,大到几米的家具。

我看到的柳编筐、垫、沙发、书橱、花篮、花瓶、相框、茶几等等,仿佛都有了生命,眨着眼睛炫耀着自己的美。我在想,创造它们的能工巧匠在哪里呢?

我来到了设计车间,周宁就是师傅,柳条在她手里跳跃,让我想起孙犁小说《荷花淀》里的水生嫂:“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过,周宁怀里跳跃着的不是苇眉子,而是破好的杞柳。周宁他们是师傅,他们打样,朱村和周边的妇女们照着样子编。

我不禁感叹,大美在民间,大师在民间,智慧在民间。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正在打造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目前已发展杞柳种植1500亩,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正在成为品牌。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可为当地居民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

“柳编既绿色又环保,就说老两口吧,看着电视,喝着茶,边编边聊,啥都不耽误。我觉得,柳编是最惠农的产业。”山东曹庄镇党委书记高志远说。

沉甸甸的座谈会

下午3点半,在朱村社区服务中心会议室,我参加了一个特殊的会——山东临沭县建县以来连续60年无责任退兵座谈会。

责任不是某一瞬间的承担,而是一种坚持。从山东临沭走出2.3万名兵员,连续60年无责任退兵,太难得了。

在座谈会前,我还跟着县领导走访了3位退伍老兵,一位烈属。

烈士纪念塔边有一条红砂石铺的小巷,红砂石不平整,这里被命名为不平凡的红色拥军巷。

朱村村东,正在建设的红色朱村改造提升项目一片繁忙景象,除了拥军巷,还有支前馆、村史馆、民俗馆、柳编活态商贸街区、民谣青石巷、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教育基地……这个项目总投资5亿元。

山东临沭县委书记刘飞郑重地说:“曹庄镇朱村是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战斗过的地方和‘枪声就是命令’的诞生地。我们将按照习总书记视察时提出的‘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指示要求,深挖红色文化,推进乡村振兴,努力把朱村建成老区人民红火生活样板村、沂蒙红色精神传承村。”

“请你批评指正”

2018年7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请你批评指正》,结尾我记得很清楚,原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看望‘老支前’王克昌时,得知老人每天都听自己讲话后,真诚地说:‘请你批评指正。’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涵养谦逊的心态和姿态,保持戒骄戒躁的工作作风,我们前进的脚步就会更加铿锵有力。”

王克昌雷打不动天天看新闻联播,先是每晚6点半看山东新闻,然后晚7点看中央电视台新闻。

晚7点,中央台新闻联播开播。我陪老人静静地看完。我说全国上下都在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老人家说:“是的、是的!五中全会,谋长远,打长谱,就是一句话,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晚八点,在夜色中,走在朱村宁静的村道上,我想,是“中国一日·美好小康——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让我认识了朱村。“红”村,岂止是朱村,沂蒙山区各个村庄都是“红”村。红色是沂蒙老区的基调。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有着动人的奔小康故事,正等待去发现,挖掘、记录……


原标题:“红”村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