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龙溪虎:文坛宗主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北宋时期文甲天下、举国公认的文坛领袖,宋史评价为“天下翕然师尊之”。

命运多舛义凛然

欧阳修自幼出身家境贫寒,生活异常艰辛。1007年(景德四年)欧阳修出生时,其父欧阳观已经56岁高龄,属于老来得子。但不幸的是3年后,父亲逝于泰州判官任上。欧阳观为官清正廉洁,为人乐善好施,致使家无余财,欧阳修与母亲郑氏只得相依为命,到湖北随州投奔叔叔欧阳晔。欧阳晔也是一位清官,家里并不富裕,好在母亲郑氏受过良好教育,可以教欧阳修读书写字。但由于家境贫穷,买不起笔和纸,郑母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从此“画荻教子”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母亲的睿智卓识让欧阳修在苦难的幼年获得了基础教育。

欧阳修天资聪颖,自幼喜爱读书。常常从城南儿时伙伴李尧甫家借书抄读,往往书还没抄完,就已经开始能够诵读。“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其叔非常高兴,宽慰郑氏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惟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那年,欧阳修在李家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六卷残破不全的《昌黎先生文集》,如获至宝,在征得李父同意后,欧阳修把书借回家里,工工整整抄录下来,手不释卷,在他心里播下了一颗诗文革新的“火种”。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一波三折。欧阳修受韩愈文风的影响,让他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连栽了两个“跟斗”。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17岁的欧阳修首次参加随州州试,因为韵律不合而落榜;三年后,他再次参加州试并通过,然后由随州荐名参加1027年(天圣五年)春天的礼部贡举,又一次因为“不合时宜”而落榜。1029年(天圣七年)春,经胥偃推荐,欧阳修参加国子监考试获得第一,同年秋参加国学解试又获得第一,第二年参加礼部省试又获得第一,欧阳修“连中三元”,一时名动天下。

欧阳修的仕途之路可谓崎岖,屡被贬谪。1030年(天圣八年)三月,在仁宗皇帝主持的殿试中二甲进士及第,位列第十四名,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从此走上仕途。但欧阳修的仕途之路并不平坦,屡遭贬谪。在他的仕宦生涯中,不止一次遭到贬黜。但前二次贬黜都与范仲淹有关。欧阳修在庙堂之上,刚正凛凛,与范仲淹有着相同的政见。看到范仲淹受到贬谪,他挺身而出,有着“死不失义”的勇气,义正言辞,直言敢为,不计祸患,其“毅然自守,不为富贵易节”的凛然正气也得到了人们赞扬。欧阳修从天圣及第、夷陵之贬至庆历回朝,滁州之谪再到至和回京、移知青州等地,一生三起三落,屡遭诬陷贬谪,而终不改其节操,显示了其大义凛然的人格魅力。王安石曾评价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欧阳修童年的苦难、勤奋学习的精神、仕途的磨难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不仅影响了一代士风和学风,还吸引了众多的同僚和门生集中在他周围,为他成为文坛宗师奠定了良好基础。

文坛宗主领风骚

欧阳修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杰出领袖,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在文坛上独领风骚,开创了一代文风,为宋代文坛带来了一股欣欣向荣的风气,奠定了其文坛巨擘的地位。

1.在文学主张上提出“文道并重”。北宋诗文革新是继唐代古文运动后掀起的一场文学改革运动。欧阳修为改变宋初文坛华而不实、无病呻吟的文风,他高举“古文”大旗,在继承韩愈“文以载道”文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与“道”并重的观点,开创出一种新的散文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直接推动北宋文化攀上中华文化的“高峰”。

2.在创作实践上提倡平易生动。欧阳修启蒙时期学的都是“古文”,即“散文”,散文与骈文完全不同,它重内容,喜用单句且不讲求韵律。欧阳修曾经科举考试时写“古文”而两次科举落榜。因此,欧阳修十分懊恼,利用一切机会“推销”“古文”,直接阐明“时文”的危害,明确要求改变文风。但他在创作实践上,摒弃了韩愈文章怪奇难懂的一面,从平易近人出发,倡导平实简朴文风,不用冷僻之字,借用骈文句式的长短变化,注意文句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使语句轻快通畅,展现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含蓄婉转的风格,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3.在文风转变上消除文坛积弊。北宋初期,浮糜的“西昆体”和险怪的“太学体”大行其道,科举考试重“骈文”,注重形式,要求对偶用典堆砌词藻,尤其重视韵律。这种一味好奇尚怪、粉饰太平的文风风靡整个文坛。到仁宗时期,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以“贡举”为“指挥棒”,恢复以“古文”取士。此举犹如一枚炸弹震动了浮糜的北宋文坛,让那些一心想金榜题名的考生纷纷改弦易辙,开始认真钻研“古文”,从此考场上看不到哗众取宠的“四六时文”,“太学体”的领袖刘几改名“刘辉”竟然高中“状元”,北宋文坛风气为之一新,扭转了多年以来的文坛积弊。

4.在改革方向上注重统筹推进。欧阳修把文风、学风和政风的变革统一起来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他认为,要实现整个文风的改变,必须依靠“顶层”推动,他频频上书,提出改革主张。建议仁宗皇帝通过改革科举取士标准,“倒逼”士子改变文风,通过改变文风进而改变政风,通过改变政风提高治理效率,从而彻底扭转吏治腐败、奢靡成风、积贫积弱的政局,达到“富国强兵”的根本目标。

总之,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的主持和倡导,改变了北宋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向,使得宋初艰僻险怪、淫靡浮弱的文风得以转变,开启了宋代文坛令人耳目一新的风貌。

诗文盖世耀文坛

欧阳修以文章名冠天下,一生诗文成果颇丰,成绩斐然。作为宋代第一家,被尊为“一代文宗”。以《欧阳修全集》统计,其诗今存八百八十二首,散文有两千两百二十篇,“文章一出,天下士皆向慕,学之犹恐不及,使得一时文风大变”,对后世的文风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光耀着整个北宋文坛。

在诗歌方面,欧阳修继承了白居易和韩愈的传统,从梅尧臣坎坷的遭遇中提出了“穷而后工”的创作主张,认为诗人“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才能感受真切,写出“人情之难言”的作品。欧阳修“穷而后工”的创作主张从诗歌创作、社会生活和诗人独特的生活经历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作家的生活道路与创作的关系,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和诗歌创作的形式联系起来,注重真实的内容与相应的辞采相结合。其诗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现实题材,如《边户》;二是表现自己的生活境遇和个人情怀之作,如《别滁》;三是反映风土人情的咏史诗,如《望江南·江南柳》;其中的代表作是《生查子·元夕》,写的是元宵节观感,最有名的两句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表现了当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的喜悦心情。

在散文方面,欧阳修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提出“文道”并重的文学思想,把文学形式与思想内容相提并论,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欧阳修在散文创作方面成就最高,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文从字顺”的特色和章法结构,其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创作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形成了简约有法、迂徐有致、平易畅达、圆融轻快的写作风格,文章皆为有感而发。其散文有三大特点:一是文体多样,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多种文体,议论、叙事和抒情兼备;二是吸收了“古文”与骈文之长处,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确立了文赋新形式;三是创作富于变化,开阖自如,具有和谐的韵律感,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其中写景叙事散文是欧阳修散文的突出成就之一,《醉翁亭记》是此类散文中的佳作。《醉翁亭记》写于滁州,文章围绕“乐”字而展开,让作者沉“醉”在山水美景和与民同乐之中,把写景、叙事、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富有诗情画意。文中各句都以“也”字落脚,创造性地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叹、余音缭绕的韵律回环美,别具清新格调。《醉翁亭记》可以说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典范地代表其一唱三叹的“六一风神”散文美学风格,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是宋之后历代文人的必引之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此文也是欧阳修文风成熟的标志。

总之,欧阳修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在当时的文人群体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其诗文成就引领一代文风,闪耀着整个宋代文坛,奠定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苏轼评价其文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千古伯乐荐贤才

欧阳修作为文坛宗师,不仅文章锦绣,而且独具慧眼,对有识之士极尽赞美,甘为人梯,竭力推荐,使当时一大批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为国荐才,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

北宋时期,文风郁郁,雄才辈出,灿若星辰,这与欧阳修对人才的大力提携分不开。正因为欧阳修堪为人师的道德文章,才有了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文坛巨匠和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欧阳修一生桃李满天下,连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也曾经是他的弟子,得到过他的赞赏与推荐。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五人,均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和提携,从而名扬天下,成为当时文坛主将。正如陈寅恪评价欧阳修所说,“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1.提携曾巩,发现苏轼。曾巩少年成名,擅于策论,对科举之文不屑,屡试不第。曾巩在考试失利后,通过家世渠道给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由此得到欧阳修的接见。曾巩以一篇《时务策》献给欧阳修,欧阳修读罢赞叹“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遂收曾巩为徒,悉心栽培,最终考中进士,名满京城。欧阳修与苏轼可以说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欧阳修发现苏轼有一段小小的波折。欧阳修担任京城会考主审官时,因担心一篇奇文为自己的学生所作,怕授人口实,将苏轼本来可以获得第一的文章列为第二,直到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实情,心里十分愧疚,但苏轼却从不计较,还与欧阳修结为忘年交。苏轼的出众才华和宽广胸怀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正式收苏轼为弟子。此后,欧阳修与苏轼一起成为北宋文坛耀眼的双星,携手铸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

2.改革科举,为国选才。欧阳修针对北宋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上书仁宗皇帝,提出了许多改革科举考试的主张。1057年(嘉祐二年),欧阳修在知贡举期间进行了改革尝试,通过改变科举取士标准,对西昆体与太学体进行坚决整顿,变诗赋取士为策论取士,为朝廷选拔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曾巩、曾布、程颢、朱光庭、吕惠卿等均为嘉祐二年贡举进士。1059年(嘉祐四年),欧阳修再次担任主考官主持科举考试,继续整顿文风,明确要求文章必须平实质朴、言之有物,凡华而不实、奇涩险怪者,一律不取。这使得一心想要金榜题名的读书人纷纷改弦易辙,考场上再也看不到哗众取宠的“四六时文”,北宋文坛文风为之一新。欧阳修在大力改革文风的同时,十分注重发现和选拔人才。北宋嘉佑二年科举共录取进士388人,《宋史》有传的有22人,三品以上高官有9人,副宰相以上有7人,堪称科举史上的盛举。

3.心胸开阔,推贤荐能。宋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欧阳修曾经担任谏官和吏部流内铨,有权评论时政和朝臣的功过,对地方官员的升降赏罚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他心无旁骛、秉公用权,荐人出以公心,外举不避仇,培养提拔了一大批新人,经他举荐的贤能不计其数,文坛上有“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五位文学家,还有宋朝几大学术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洛学”的程颢,王安石“新学”的重要成员吕惠卿、曾布等。政坛上欧阳修向宰相杜衍推荐曾巩,后又恳请皇上予以重用,结果曾巩晋升为实录检讨官,成为朝廷名臣。嘉祐六年,欧阳修任参知政事,不计前嫌,向宋仁宗皇帝推荐了政见不同、与他有些矛盾的吕公著、司马光、王安石三个可任宰相人选,其人格魅力世人无不敬仰,其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师,后来又被皇帝赐号“文忠”。

总之,欧阳修爱才心切、求才若渴、举才之功,无与伦比。正如《宋史·欧阳修传》所说,“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世人称之为千古伯乐实不为过。

义通古今,学贯中西。欧阳修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真正名垂千古的文学家、史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不仅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坛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早在14世纪中叶,欧阳修的作品传入周边邻国,日本、朝鲜等国开始翻译研究其诗文,大受欢迎。19世纪后期,欧阳修的诗文传入西方,先后被译成英、德、法等国文字,散文《醉翁亭记》收入世界文学简史丛书,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誉。

 

原标题:朱虹、龙溪虎:文坛宗主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