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驶入“快车道” 科技创新领跑全国

从矿业城市到铁路城市,再到科技湾区,旧金山湾区历经3次转型,才得以悟出湾区经济发展还是要靠科技创新,而粤港澳大湾区则从规划之初就被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显示,近5年来,该区域发明专利总量已位列世界四大湾区之首。

可以说,2019年的粤港澳大湾区,一直在“看齐‘硅谷’,对标旧金山湾区”的目标下努力前行。那么,2020年乃至下个10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又将有怎样的表现呢?

原始创新能力独占鳌头

突破行政区划的“湾区企业”成趋势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自此,粤港澳大湾区开启了看齐“硅谷”,对标旧金山湾区的发展进程。

由于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拥有商业配套较为完善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稠密,2019年前三季GDP总额超8万亿元。

在这里,不仅有支撑制造业上下游联动的“世界工厂”和连通全球的采购中心,也有百年传统企业“巨无霸”,还有在首创能力上成绩突出的独角兽公司,更有江门高新产业新城、惠州潼湖科技小镇、佛山机器人小镇等科创产业集聚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化研究所所长曾真指出,相比起中国其他城市群的科研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战略与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进展更多是市场主导的结果,更具灵活性与针对性。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领域一直处于领跑状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智库分析称,经过十几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研的倾斜,大湾区企业已在原始创新能力上独占鳌头。从研发主体来看,深圳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占比接近九成,广州企业类研发投入占比64%。以国际专利数量为例,全国十强城市中大湾区占四席,集中在头部企业,如华为、中兴等。

广州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主任叶玉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最大优势就是巨大的市场优势。

叶玉瑶提到,对比全球另外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规模、港口和机场吞吐量远远超出其他3个湾区,经济总量超过旧金山湾区,与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差距不大,这都意味着这个区域巨大的市场潜力。而且,这个市场是外向的,既有面向中国内地的广阔腹地,也有面向东南亚、面向全世界的市场。

基于广阔并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粤港澳大湾区还分布着多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走廊等,如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其中,2018年扩容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涉及广州、深圳、东莞、香港和澳门)已成为推动大湾区创新驱动的强劲“新引擎”。这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亦有益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创新中心较多,且分布广,使得该区域内的企业已经在往跨城区企业发展,突破城市行政区划边界的“湾区企业”将成为趋势。

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9年8月9日,华为正式发布鸿蒙OS,是在东莞松山湖的华为终端总部,而不是在深圳。

近年来,深圳新增用地供应面积逐年下滑,成本也逐渐攀升,相较之下,东莞的优势慢慢凸显,产业环境、政策、产业链等配套发展的不断完善,使得松山湖成为华为跨城布局大湾区的选择。

早在2012年5月份,松山湖与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就签订项目投资协议,设立华为终端总部。如今,华为终端项目位于松山湖南部,其南方工厂位于松山湖北部,松山湖内还分布着华为台湾科技园南部学校、华为人才房等项目,除此之外,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厂商也来到了这里。

“企业一般会将管理中心、金融中心放在一二线城市,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放在资源优势较好的其他城市,与上下游企业也会有更加紧密的合作。”汪云兴表示,未来,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

协同发展催生“都市圈”布局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智库发布的《2019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蓝皮书》中提到,从支柱产业维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了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制造集群,内部工业门类完备,具有较强的产业互补性。

因此,“湾区企业”发展走向深化,“湾区产业”形成的同时,结合产业转移的能动性又催生了“都市圈”发展模式。

近年来,随着深圳产业的不断升级,东莞引进了大批有实力的深圳企业,承接了大量科技研发成果的制造,惠州则长期承接香港、深圳的产业转移,城市之间实现了产业的衔接转移,为“都市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曾真提到,目前,深圳正在联动东莞和惠州进行“都市圈”规划,进行一体化发展,企业扩张乃至整条产业链转向以“都市圈”的功能分区来规划和布局。

“过去,深圳因地理区位与香港形成联动发展优势,未来,它将主要作为研发总部和管理基地,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向周边城市转移,东莞和惠州因地理位置上的邻近和本身的制造业优势成为深圳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 曾真说。

除了深圳、东莞和惠州正在谋求的一体化发展,广州与佛山的同城化进程也在加快,广州对周边城市的联动表现得更为积极。

据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广佛同城发展报告(2019)》数据,从2014年至2018年,广佛两地合作专利总数为1329件,占广州的专利总数比重0.41%和跨市合作专利比重17.67%,占佛山的专利总数比重0.69%和跨市合作专利比重68.10%,显示佛山与广州在专利合作方面具备良好基础。

2019年是广州与佛山同城化发展的第十年,广佛融合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其中,广佛融合先导区的佛山部分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集聚着美的库卡、博智林机器人谷、大疆无人机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项目和以季华实验室为龙头的科创资源,主攻智能制造和科创成果落地转化,未来将与广州南站片区的现代服务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而在“产业飞地”上,三龙湾将依托机器人谷、三山片区两个项目,通过联合规划,让项目与广州产业用地结合起来,实现两地产业的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智库分析认为,广州为服务经济型城市,佛山为制造导向型城市,两者具有很好的错位发展机遇。例如,广州可作为佛山的科创研发基地、金融支持中心、商贸中心等,而佛山可以借此升级自身制造业,同时积极发展成为广州的制造中心。而作为广州“后花园”的肇庆近10年来主要承接广佛的产业转移,未来可加大对广佛的融入。

不管是“湾区企业”的发展还是“湾区产业”的形成,都是协同发展带动的结果,“都市圈”规划作为一种新的布局模式正在出现,生产要素的流动也变得更加频繁,而后者又进一步加强了“都市圈”的集聚力。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董事局主席、岭南大学前校长、前海创新研究院前院长陈耀坤教授表示,未来大湾区内城市之间会进一步深入合作,让大湾区成为一个共同的市场,不单单是货品服务的流通,还有生产要素的流通,包括资金和人才的完全自由流通。

深圳是主阵地 但值得关注的绝不止深圳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共有20家世界500强企业、33家独角兽企业,在创新生态环境、营商环境方面表现突出。但是,其与旧金山湾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据GDI智库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4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逐年上升,已超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位列世界四大湾区之首。不过,施引专利(指专利被引用的次数,被引次数高的专利代表专利质量高)数量不及其他湾区,而以硅谷为中心的旧金山湾区发明专利施引量与发明专利数的比值(4.35)在四大湾区中最高,发明专利质量在四大湾区中排第一位。

此外,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为1.64万亿美元,虽然超过了0.83万亿美元的旧金山湾区,但在第三产业比重、人均GDP和每平方公里GDP产出上仍远低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

曾真认为,目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在发展水平上的确有距离,但是,未来的8到15年内,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尤其是被定位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后,深圳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肩负起作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任务,这将使其科技创新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深圳通过聚焦大装置、高平台、新产业,各类创新平台建设都取得了新进展,获批牵头建设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与广州平行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

据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878.48亿元,同比增长10.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90.14亿元,同比增长11.52%,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常年保持在全国的34.8%以上、连续16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国家高新区排名稳居全国第2位。

科技创新的提质提速叠加深中通道(连接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的大桥)的建设,深圳自身的重要性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将更为突出。

“2020年,我们要更关注深圳及其周边城市的发展,深圳将以研发和生产性服务为主,周边的东莞和惠州等城市将形成高端制造业的集聚。”曾真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