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共开展航天发射活动超过100次,其中有29次由民营公司完成,仅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就完成了13次。
马斯克曾对外界称:近年全球每年向太空发射有效载荷约500吨,其中约有一半由SpaceX完成。考虑到这家被视为商业航天领域标杆的公司在2017年、2018年的火箭发射总量分别达到18次和21次,13次的发射总量对于SpaceX来说不算多,而且在2019年8月初完成一次发射后,SpaceX曾罕见迎来3个月发射“空窗期”。
在沉寂3个月后,SpaceX用在11月中旬进行的一次发射告诉世人:马斯克依然是那个距离实现以商业力量探索太空梦想最近的人。
不过,在商业航天领域,有梦想的不只马斯克,中国的民营商业航天也终于在2019年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望2019,这里留下了一群人因探空梦想而出发的号角与野心。而2020年开启的,或许将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因这个梦想而改变的下一个10年。
马斯克在2019年奠基了怎样的未来?
SpaceX在火箭发射领域的强势很容易让人们忘记这家公司的全称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它不仅是一家民营火箭公司,马斯克创立它的初衷是希望有朝一日移民火星,让人类成为跨星球生存的物种,而火箭不过是一张“船票”而已。
当然,在火箭发射领域,2019年的SpaceX强势依旧,不仅以13次发射总量领跑民营公司,更两次成功发射“重型猎鹰”,与2018年“首发”时仅将一辆特斯拉送入太空不同,这两次发射均为商业发射,标志着这枚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63.8吨的“现役最强火箭”开启商业化运作。
但上文提到的那次或将载入史册的发射任务并非由“重型猎鹰”完成。2019年11月11日,SpaceX成功发射“猎鹰9号”。哪怕对于航天爱好者来说,成功发射“猎鹰9号”的新闻也过于平淡无奇,但真正重要的是它运送的“货物”60颗1.0版星链卫星(Starlink-1)。
这是SpaceX部署的首批1.0版星链卫星,也让其拥有的卫星数量超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机构。据SpaceX首席运营官肖特维尔2019年9月透露,2020年,SpaceX预期将推出24批星链卫星,平均每月发射两次,全年将部署1440颗卫星。不出意外的话,在2020年1月完成3批星链卫星部署后,SpaceX就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卫星拥有者。
当然,哪怕是完成2020年全年1440颗星链卫星的部署,对于整个计划来说,这一数字不过是个“零头”。
最初,星链计划的卫星数量只有1.2万颗,说“只有”是因为在2019年10月,星链计划又新增了3万颗卫星,扩容至4.2万颗卫星。
4.2万颗卫星意味着什么?有天文学家甚至担心其将对天文观测带来影响,未来人们看到的卫星或许比星星还要多。
SpaceX发射卫星当时不是为了让大家“看”,马斯克也承诺将研究降低卫星反射率的方法,而他对星链计划的市场定位是打造全球最大最快的卫星宽带互联网,提供高速度、低延迟的互联网服务。在星链计划只有1.2万颗卫星时,马斯克就希望其能够承载全球互联网流量的一半。
预计在2020年年中,星链计划或将率先在北美地区提供卫星互联网接入服务,领先OneWeb星座、柯伊伯星座等其他卫星互联网的“抢滩者”率先提供服务,未来其每年带来的收入将高达300亿美元,无疑将为马斯克野心勃勃的太空探索计划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未来可期,但成本着实不小,有投行估算,部署4.2万颗卫星需要投入840亿美元,尽管SpaceX方面表示所需资金不至如此,但如何降低卫星制造、发射等环节成本确实是关键。
这就要说回2019年11月11日的那次发射,那一天,除了马斯克的卫星互联网计划跨出第一步,还创造了几项重复使用火箭的新纪录首次“一箭四飞”,即当天发射的“猎鹰9号”的一级火箭为第四次使用;首次重复使用整流罩。
打造可以重复使用的火箭一直被马斯克视为降低人类进入太空成本的关键,仅重复使用半个整流罩就可以节省300万美元。
在完成星链计划发射任务的同时,SpaceX也在不断砥砺自身的火箭技术,有国内商业航天领域人士向记者感慨,“客观讲,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在拉大。”
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终破晓
当国外的商业航天巨头已经凭借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布局低轨巨型星座之时,中国的民营商业航天也终于在2019年迎来从0到1的蜕变。
2019年7月25日,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遥一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多颗卫星及有效载荷精确送入预定300公里圆轨道。中国民营火箭公司终于捅破了“入轨发射”这层窗户纸,哪怕这枚火箭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仅有260千克。
中国民营商业火箭公司实现零的突破的新闻先后出现在当晚的新闻联播与第二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要知道,“国家队”航天科技在2019年共实施27箭66星的发射任务,但并非每次都能享受如此待遇。
国内几家民营火箭公司对于“首次成功发射入轨”的“竞逐”从2018年便已开始:先是在2018年10月底,蓝箭航天“朱雀一号”运载火箭在升空402秒后,三级出现异常,搭载的未来号未能按照预定计划入轨;2019年3月底,零壹空间的OS-M运载火箭点火发射,但一二级分离后,火箭姿态失稳,发射失利,未能完成发射任务。
有商业航天人士向记者坦言,在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连续两次入轨发射失利后,星际荣耀首次完成入轨发射,总算重新树立了投资人对国内民营商业火箭公司的信心。
接近2019年年终时,蓝箭航天完成5亿元C轮融资,在此之前,其已成为继SpaceX、蓝色起源之后第三家掌握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技术的民营企业。不过,SpaceX在2019年的融资额已超过10亿美元量级。
面对差距,星际荣耀副总裁霍甲曾对媒体表示,和SpaceX主要的差距在于整个商业氛围。
如何将航天变为一门赚钱的生意?这不仅关乎民营商业航天本身的成败。美国之所以在半个世纪前的登月竞赛中击败苏联,一部分原因便是美国的计划对商业公司足够开放。
2004年,因为SpaceX没能参与NASA一份合同的竞标,马斯克到美国的国会山表达抗议,在参议院委员会上做证时说明了太空发射器的未来和私人企业应起的作用。在SpaceX的发展历程中,这被认为是一个关键时刻。
从这个角度讲,2019年让所有中国民营商业火箭公司兴奋的可能是一份文件的出台。
2019年6月10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发布《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这被外界视为我国首个对商业运载火箭进行细则指导的官方文件。
《通知》提出,“鼓励商业运载火箭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降低进入空间成本,补充和丰富进入太空的途径,大力推进航天运输系统技术和产业创新,加快提升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经历几年资本层面的兴奋后,2019年中国的民营商业航天终于迎来破晓时刻。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