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科研实物入藏国博

1月15日,13件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相关科研手稿及实物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正是这项技术,让报纸印刷洗尽“铅”华。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我国设立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在参与这一工程的过程中,著名科学家王选带领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现更名为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同事们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研制成功新中国第一个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掀起了我国“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为信息时代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很少有人知道,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用的字形信息压缩方案,其实是由王选和他的夫人陈堃銶共同研究的;而系统早期所用的软件,也是出自她的创造。这对科学家伉俪在科研道路上携手并进,各尽所长、密切配合,令一项伟大创举终成现实。

陈堃銶是中国第一届计算数学专业毕业生,她留校进入数学系计算数学教研室担任助教。北京大学成立了研发计算机“红旗机”的团队“红旗营”,陈堃銶在其中负责软件部分的培训与设计,以及各种杂务。1975年年初,陈堃銶参加了由北京大学组织的一项关于计算机应用的调研,得知“748工程”并告诉了王选。其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子项目引起了王选的兴趣。他和陈堃銶经过仔细分析,认定这是一个价值和前景不可估量的重大项目。

要实现汉字的计算机照排,第一步就要解决汉字字形信息的存储问题。王选认为,当时国际上流行的二代和三代照排系统不适合中国国情,决策研制第四代——即激光照排系统,而且一定要使用“数字储存”的方式,但由此产生的数据量在当时看来非常巨大,无法存储到计算机中。他在研究字典的时候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灵感:汉字所有的笔画,可以划分为规则笔画和不规则笔画两类。对于撇、捺、点、勾等不规则笔画,他归纳出轮廓描述法,对于横、竖、折等规则笔画,则使用参数描述法。

王选与陈堃銶反复讨论,最终设计出了一套全新的汉字字形信息储存方法。在不失真的同时,它需要的储存空间只是点阵储存方式所需的五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这项“轮廓加参数”的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比西方早了大约十年。在设计与试验压缩信息的同时,陈堃銶还负责设计整个软件系统。为了学习排版知识,陈堃銶仔细阅读有关排版的技术书籍,查阅了能找到的各类书籍的版面格式,并向印刷厂师傅虚心请教。

终于,1979年7月27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了第一张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这是新中国第一张用“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整张输出的中文报纸。此后,又成功排出样书《伍豪之剑》,并于1985年在新华社中实用成功,1987年《经济日报》使用这一系统,在全国首家“告别铅与火”。汉字激光照相排版系统,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后来不仅风靡全国,也出口到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

1月15日,13件套见证了这段历史的实物入藏国博,包含王选设计照排系统的手稿、首版《汉字信息处理》报纸样张、《光明日报》对激光照排首次报道的报纸、查字模胶片、字形功能清样等。国博表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实现了汉字信息的计算机存储、处理、还原和输出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跨越式发展,从而牢牢把握了系统的创新和发展主动权。国博将做好保管、研究、展览展示的工作,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我国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世界最尖端科技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