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扎(秸秆扎刻)是流传于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的一种民间扎制艺术。永清盛产高粱,手巧的家庭妇女常常用高粱秸秆制成盖板或放置食品的容器,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高超的秸秆扎刻技艺。
徐艳丰出身于木工世家,从童年起就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五脊六兽”和对称结构产生了兴趣。11岁时,徐艳丰跟一位同乡老人学会用高粱秆制作工艺品,做些蝈蝈笼、走马灯之类的小摆件。14岁时,他在一部电影里看到了天安门,宏伟的城楼勾起了他的兴趣——能不能用高粱秆扎刻一个天安门模型?为了完成这个梦想,他时常不吃不睡,村里人笑话他,父母也认为他不务正业,但他没有止步,因为秸秆扎刻是他发自内心的兴趣与追求。用了三年多时间,天安门模型做出来了,一共用了70多万节高粱秆,繁复精美、栩栩如生,观者无不交口称赞。
2008年,永清秸秆扎刻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徐艳丰成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秸秆扎刻技艺以高粱秆为原料,用各色铅笔、游标卡尺、不同型号的剪刀、刀具、锥子、竹签、树脂胶、酒精灯、各种型号的砂纸等几十种不同的工具,靠手工组装、扎刻而成各种工艺品。
组装锁榫过程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这个过程要按照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的组装顺序,模仿传统木建结构中的榫卯技艺,遵循“六节稳固”的结构特征来进行。
从传统的蝈蝈笼、秸秆花灯,到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作品通体不用一颗钉子,并且每一扇门都能开合,做工非常精细,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楼阁建筑结构的巧妙和精美。
原标题:河北永清:高粱秸秆里的奇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