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历史重任,闪耀时代光芒——科学家精神述评(上)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科技馆与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临近坐落。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迎着每一缕朝霞余晖,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与科技历史相守相伴。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这份精神气质书写下一个共同的名字——科学家。

来生还走这条路,一切从爱国出发的精神起点

1985年国庆节,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来到天安门广场。他看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说:“如果有来生,我还要走这条路。”经历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艰苦岁月,钱学森、李四光、彭桓武等一批科学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把深种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爱国情怀写在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起点上。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院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伴随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怀,创新成果流淌进了捍卫人民生命健康的一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田间、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前沿……

勇做创新排头兵,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丰富精神内涵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发布,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一个崭新的科技创新时代悄然降临。

同年5月,党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进的育人精神。

我国气象学主要奠基人叶笃正曾说:“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认为,“要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以科学家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科学家精神从来都是一个整体。把“蛟龙号”送进深海、把“天宫号”送上太空、推动青蒿素走向世界……每一个重大科学成就背后,都离不开科学家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离不开他们的创新、求实、奉献、协同,离不开他们甘为人梯、奖掖后进,为科技发展培养出的人才队伍。

2021年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排名第12位,较2020年上升2位。

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在自立自强中彰显精神力量

2020年12月10日,“嫦娥五号”完成取壤任务,为中国带回了宝贵的1731克月壤。月球表面自动采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包含着“嫦娥五号”无数科研人员不简单的心血。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交汇,机遇与挑战并存。2021年新年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这是来自国家的召唤: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以黄大年为榜样:“学习他淡泊名利、敢于奉献的高尚情操。”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

这是来自科学家的回答——

“要放弃自己感兴趣和爱好的事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一个人对自己祖国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国家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这份沉甸甸的奖励,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一群人的。”

“创新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就要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科学家精神,闪耀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途上。

短评 在祖国大地上构筑科技创新丰碑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大江奔涌。科学家精神的分支流淌在科技领域,润泽着新中国从向科学技术进军迈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历程。

这些年,我们见证了科技的发展。怀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竖起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发端于“两弹一星”的国防科技捍卫着国家安全、港珠澳大桥连接起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杂交水稻给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增添着底气、多路并进的疫苗研究为人民生命健康构筑起安全防线……

这些年,我们也聆听着发展的呼唤。世界科技发展百舸争流,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何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如何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攻克科技创新的“娄山关”“腊子口”,离不开有精神支撑的科研大军。当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弘扬科学家精神,更需要把握时代脉搏。

把握时代脉搏,我们不能不回看来路。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们筚路蓝缕,为科学家精神写下开篇;以孙家栋、袁隆平、屠呦呦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呕心沥血,丰富发展着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还有以黄大年、南仁东为代表的许多科学家们,用生命把科学家精神化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时代科学家们,他们有把个人追求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事业的眼界,有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不为名利遮望眼的意志,有在科研中千淘万漉只为真的目标,有在接续奋斗中甘为人梯的胸怀……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技越进步,就越不能忽视精神的作用。《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以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为抓手,切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和舆论氛围。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勇当科技创新排头兵,是历史赋予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有里程碑就有铺路石,伟大有伟大的意义,平凡也有平凡的价值。当科学家精神流淌在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心里,每个人都书写着科技发展的崭新历史。(记者王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