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李才:翻越戈壁和高原 探寻星空的奥秘

2020年1月14日,农历腊月二十,鼠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众人翘首盼望新春之际,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邓李才正再次离京远行。辗转13个小时后,他终于抵达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镇。小镇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地处阿尔金山南麓的戈壁滩。

2019年12月份,邓李才这样往返了4次。每周四踏着星光起身出发,周六再踩着月光返回北京。对寻常人来说,这实在折腾。但56岁的邓李才像候鸟一样飞了3年。戈壁深处的小镇究竟有什么令他放不下?

答案在冷湖镇以东的赛什腾群山,那里有正在建设的天文台址。

穿越戈壁的“宇宙1号”公路

赛什腾是一片群山,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通往这片群山的路,横卧在近万平方公里的戈壁中,被邓李才戏称为“宇宙1号”公路。

从2020年1月3日到15日,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杨帆已在冷湖待了整整12天。杨帆说,在“宇宙1号”公路开车不到10分钟就会犯困,因为沿途景色太过单调。每次独自开车去赛什腾之前,他都要喝上一杯咖啡,再备上几罐提神饮料。

2020年15日,邓李才一行人奔往赛什腾C峰,那里海拔约4250米,1月份最低气温跌破零下20摄氏度。山顶上有气象观测点、粉尘仪、两座图像差分移动监视器,以及一座直径30厘米的光学望远镜。

这一次,团队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安装测试空气质量的粉尘仪;二是把30厘米光学望远镜的性能调至最佳状态。

邓李才以每小时不到20公里的速度驱车前往山顶,车内的人还是晃动不已。据道路施工队的人描述,这条盘山路最小弯道半径是6米,山路的纵向坡度最大为12%。在这条山路上,有四个点两面都是悬崖,车子稍微一滑,后果不堪设想。

但邓李才说危险是可控的。山路修好以前,他们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徒手爬山。上山需要3—4个小时,下山需要2—3个小时。

俯视高原的一间陋室

到达山顶后,一场鹅毛大雪悄然而至。

雪太大,无法开工干活,大家躲进了山顶临时小木屋,吃上当天的第一顿饭。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陈孝钿哆哆嗦嗦吃完一罐八宝粥,冷得直打颤。杨帆戴上雷锋帽,贴上暖脚贴,穿好雪地靴,“全副武装”后才走出门外把发电机打开。

两年前修建的小木屋如今成了宿舍、仓库、工作间和避风场所。上了山后,大家要是饿得不行的话,就在小木屋里翻吃的。有一次翻出几盒泡饭,虽然过期两年,但大伙儿吃起来狼吞虎咽。

杨帆曾多次夜宿小木屋。有一次深夜,他听到外面一阵阵嚎叫。下山才发现,他经过的那条雪沟,除了自己的脚印,还有狼的脚印。

为什么要冒险住在山顶?有时是活儿太多来不及下山,有时是为了在夜里调试望远镜。邓李才说,人的眼睛有近视、散光、青光眼等各种毛病,望远镜也有各种问题。他们就像望远镜的大夫,在需要时给望远镜做手术,让洞察宇宙的眼睛看得见、看得远、看得更清晰。

眺望星空的一块圣地

2020年16日,邓李才一行人再度上山。大家抢着时间安装好粉尘仪并调试好望远镜后,已将近晚上9点。杨帆靠着车灯,把大家平安带到山脚。

邓李才说,赛什腾是中国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理想之所。这里气候干旱、海拔高、植被少,满足了优良光学望远镜观测所需的条件——天光背景暗、空气稀薄宁静、水汽少、晴夜数多。

赛什腾位于戈壁滩,却孕育着未来中国最大光学望远镜天文台址。

国际恒星观测网络计划(Stellar Observations Network Group,简称SONG)是这个蓝图中的一块拼图。SONG计划瞄准天体物理核心课题,即直接探测恒星内部结构和搜寻研究宜居系外行星。

青海省德令哈市是SONG的第二个全球节点,邓李才担任首席科学家。但这几年,德令哈的天文观测环境受城市灯光污染。为给望远镜寻找新家,邓李才团队2018年初开始在赛什腾选址。

由于常年在高海拔地区工作,邓李才患上高原性高血压。为此他每天散步1小时左右,走了整整4年后,他骄傲地说:“我把高血压走没了。”

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的科学。原本从事理论研究的邓李才,成了给望远镜选址的实干家。SONG中国项目启动至今已过去11年,还在跟SONG项目“死磕”的邓李才,已经两鬓斑白。

但探寻星空的奥秘,让邓李才不惧山高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