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12月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中国暴发以来,已有一些研究报告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但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和详细的临床病程尚未见详细报道。3月10日,《柳叶刀》杂志发表由中日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团队领衔的最新研究,该研究首次全面描述了新冠肺炎的进展及转归情况,首次报道病毒排毒时间,并提示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高、入院D-二聚体大于1 μg/ml。研究者表示,这些指标能帮助临床医生早期发现预后差的患者。
这项研究为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了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肺科医院在2020年1月31日前出院或死亡的全部新冠肺炎成人住院患者(≥18岁),研究团队从电子病历中提取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治疗和实验室数据(包括历次病毒RNA检测的样本),并在出院病例和死亡病例之间进行比较,寻找住院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研究共纳入191例患者(金银潭医院135例,武汉肺科医院56例),其中出院137例,死亡54例。有91例(48%)患者有合并症,其中高血压最为常见(58例,30%),其次是糖尿病(36例,19%)和冠心病(15例,8%)。
分析显示,住院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1.10;p=0.0043)、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较高(OR=5.65;p<0.0001)、入院时D-二聚体大于1μg/ml(OR=18.42;p=0.0033)。出院病例病毒转阴的中位时间为20天,最长为37天,而死亡患者直到死亡时仍可检测到新冠病毒。
此外,出院病例的中位发热时间约为12天,与死亡病例相似;但咳嗽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45%的出院病例在出院时仍然咳嗽;出院病例的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会在大约13天后消失,而死亡患者呼吸困难的表现会一直持续到死亡。
研究还阐明了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心脏损伤、急性肾损伤和继发感染等不同并发症的发生时间。
曹彬教授在接受《柳叶刀》杂志专访时表示,临床医生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了解新冠肺炎患者早期预示预后不良的特征,例如高龄、首次D-Dimer非常高、入院SOFA评分高。除了这几个独立危险因素,还有一些临床特点也预示着预后不良,比如淋巴细胞减低、IL-6过度升高以及铁蛋白过度升高。
同时,曹彬教授说,这些珍贵资料也提示,基础科学家在基础研究中应重点关注这些问题。比如,SOFA评分高的问题,SOFA评分高预示着患者有脓毒症,而这些患者在初期没有细菌感染。以前所关注的脓毒症往往指的是严重的细菌感染和细菌败血症,但这次我们首次发现:在没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患者已经出现了脓毒症。所以本研究也提示,在以后的新冠肺炎发病机制研究中,基础科学家应把研究重点放在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