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焘:长短句

长短句,是词的形式的特点之一,词句十之八九是长短不齐的。诗中虽然也有长短句,但是没有词那样普遍,那样多变化。宋代人就有把词称作“长短句”的。像秦观的词集叫《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的词集叫《稼轩长短句》。词的长短句之所以特别多,是因为它是配合音乐的。词所配合的音乐主要的是当时的“燕乐”(“燕”字就是“宴会”的“宴”字,因为它最初流行于宴会),这是隋唐时代最流行的音乐。它是由“胡夷”、“里巷”两种乐曲组成的。“里巷之曲”,是两晋南北朝以来民间流行的乐曲。“胡夷之曲”,是当时从新疆、甘肃、中亚细亚、印度等边疆地区和其他国度传进来的。由于这些外来音乐的旋律复杂、声调变化多端,我国原有的字数固定的五、七言诗就不容易和它密切配合,所以词就变成为长短句。

词用长短句,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音乐;另一方面,也为了更容易表达复杂的感情——既可以是慷慨激昂的,也可以是委婉细腻的。

长短句在《诗经》里就已经出现,最突出的是那首《伐檀》,它的句式,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用参差不齐的句子,表达阶级矛盾中的反抗情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几句,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怒和谴责。

汉魏六朝的乐府诗,用长短句的逐渐多了,但总不及唐宋词那样用得广泛。像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是他初到江南时写的,他想发挥自己的才力来改变当时的现实,但是愿望不能实现。它的上片的结尾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落日楼头”暗喻国事的危急,“断鸿声里”两句,暗喻自己是潦倒、飘零在南方的一个爱国志士。看“吴钩”(吴钩就是刀),表示雄心壮志。拍“阑干”高歌,表示忧愤。“无人会,登临意”两句引起下片的全部内容。这首词用错落不齐的句子,低昂应节的音调,表达他壮志不酬的感慨。

再如:陈亮有一首《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陈亮是辛弃疾的好友,是宋朝一位坚决主张抗战的爱国志士,抗战是他到老不变的政治主张。当时的统治集团却向敌人称臣求和,他这首词下片的开头是:“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作者把三个三字的短句和一个十一字的长句连接在一起,表达他突兀不平的愤慨。它的大意是说:我们是一个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却不能抵抗外来侵略,反而向落后残暴的异族屈膝投降,这多让人气愤。他这首《水调歌头》过变的几句,在所有宋代人作的这个调子过变的例子中,可以说是最能充分表达文字力量的句子。

以上所举这些用长短句的词,都是抒写国家、民族的大感慨的,长短句不但适宜表达这种豪放的感情,同时也适宜抒发婉约细腻的情感,也可以用来描写男女爱情。

汉乐府中有一首用长短句描写爱情的民歌,名叫《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它运用变化多端的句子来表达热烈、急切的情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多见的名篇。在唐宋词里,可举的例子就更多了。像李清照的《如梦令》,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情,通过简单的对话,反映出女性的敏感。这首词的大意是说:昨夜醉卧中听到了窗外的风雨声,早晨醒来问卷帘人:“花园里的景象如何?”卷帘人说道:“海棠花照旧开着。”而没看到海棠花的作者却知道: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屉不会依旧的,该是叶多花少了。这里充分表现这位女作家的敏感,同时还寄托了她个人的生活情绪。虽然只是一首二三十字的小令,而表达手法却很曲折、灵活。它的最后几句是:“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有对话,有反问,若用五、七言诗句是不容易这样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