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2筑长城。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3。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4。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5。北河秉武节6,千里卷戎旌7。山川互出没8,原野穷超忽910止行阵,鸣鼓11兴士卒。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12月。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13。借问长城候14,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15,晨光照高关16。释兵仍振旅17,要荒事方举18。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19

 

注释:

1 选自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大业五年(609),隋炀帝西巡张掖时。隋炀帝率大军从京城长安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历时半年之久。因为西部自古自然条件恶劣,隋炀帝还曾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使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这次西巡,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也有人认为,此诗是大业八年(612),隋炀帝率军百万,亲征辽东时所作。此次用兵,于当年八月无功而还。

2 横漠:横贯北部边境的沙漠。

3 “岂台”两句意思是说:并不是我的才能,而是祖辈们世代经营的结果。

4 兹:此。生:百姓。这两句是说:定下这次远征之策,是为了统一国家,消除战乱,让广大百姓长期安居乐业,永世太平。

5 讵(jù):表示反问的副词,岂。惮(dàn):怕,畏惧。焦思:忧愁焦虑。上京:即京城。这两句是说:我哪里敢惧怕劳苦焦虑而在京城高枕无忧地享乐呢?

6 北河:河名。黄河由甘肃流向河套,至阴山南麓,分为南北二河,北边一河称北河。《汉书·武帝纪》载:武帝曾于元封元年“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武节:古代将帅凭以专制军事的符节。《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诏:“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

7 戎旌:军旗。

8 出没:时隐时现。

9 超忽:旷远的样子。

10 (chuāng)金:,通“撞”,打击。金:指钲,行军布阵时用来节制步伐、指挥行阵。

11 鸣鼓:击鼓。军队用以振奋士气,发起进攻。

12 关山:指关塞险隘,崇山峻岭。

13 乘空:即凌空,耸立空中。这两句是说:送军用物资的马匹在边道上快速奔跑,空中燃起了战争的烽火。

14 候:古时候在关隘道路上迎送宾客、侦察敌情的小吏。

15 天山:山名,即祁连山,以匈奴称天为祁连而得名,这里泛指边塞。

16 高关:塞名。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史记·匈奴列传》载:战国时,赵武灵王自代旁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水经注·河水》谓山下有长城,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举望若阙,故名。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汉卫青率十万人击匈奴,败右贤王于此。

17 释兵:放下武器,比喻平息战争。振旅:即整顿部队。古代军队胜利归来谓之振旅。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即使没有军事行动,我们也振奋士气。

18 要荒: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亦泛指远方之国。这句诗的大意是:使远方俯首称臣。

19 饮至:古代国君外出,临行必告于宗庙,返回也必告于宗庙。对从者有所慰劳,集群官共饮,谓之“饮至”。清庙:即宗庙、太庙,取其清静肃穆之意。这两句诗是说:待战事结束,凯旋了,将告祭宗庙,设宴庆功,慰劳战士,赏赐功臣。

 

赏析:

隋朝边塞诗虽数量不多,但因是六朝浮靡文风向盛唐之音的转型时期,在文体、文风、格律和题材上,都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杨广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诗颂扬了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认为长城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万世安宁的保障。作者身为帝王,对修筑长城予以完全肯定并极力称颂,是此诗的突出特点。诗风硬朗大气,尤以出巡场景的渲染铺写为佳:山川萦绕,莽原浩瀚,军旅逶迤,金钲鼙鼓,马啸人欢。威武雄阔的景象,在诗中宛然可见。这也反映了隋炀帝急于建功的心情,盼望自己能超越秦皇汉武。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常为后人称道。贞观二年(628)七月,在朝堂上,李世民大谈隋炀帝的诗句,他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对隋炀帝的诗文评价非常高。李世民对隋炀帝的诗文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经常不自觉地就吟出隋炀帝的诗文,不自觉地击节叫好。他还把隋代旧宫廷里的乐官请来,将隋炀帝的诗作谱成曲,一起唱和。这首《饮马长城窟行》诗句的大气磅礴,与隋炀帝个人和隋朝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更令人叹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