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2,胡天3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4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5,狐裘不暖锦衾薄6

将军角弓不得控7,都护铁衣冷难着8

瀚海阑干百丈冰9,愁云黪淡10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11,胡琴琵琶与羌笛12

纷纷暮雪下辕门13,风掣红旗冻不翻14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15天山路。

山回路转16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 判官:官名,隋时始置。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佐理事务,身份是僚属。武判官:名不详。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而写下此诗。

2 白草:西北高原的一种牧草,秋天变白,非常坚韧,但经霜后变脆,故能断折。白草折:显出风势猛烈。

3 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4 梨花:春天开放,花为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盛开一样。

5 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诗是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6 狐裘: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大被。锦衾薄:锦缎大被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7 一作“雕弓”。不得控:因为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8 都护:都护府是汉、唐等时代中原王朝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汉代在西域设有西域都护府,三国魏、西晋设有西域长史府,唐代设有六都护府,都护府长官称为都护,此处泛指镇守边镇的长官。铁衣:铠甲。着:穿着。难着:一作“犹着”。

9 瀚海: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这句诗是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10 黪淡:昏暗无光。

11 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军队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动词,宴饮。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

12 胡琴、琵琶、羌笛: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少数民族的乐器。这句诗是说在饮酒时奏起了各种西域乐曲。

13 辕门:军营的大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将帅衙署的外门。

14 掣(chè):拉,扯。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此句谓红旗被雨雪打湿,冻结僵硬,虽有风吹而不能飘扬。

15 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铺满。

16 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赏析:

唐朝前期,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在边疆军队中一共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开篇的“北风卷地白草折”,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塞外苦寒,以及诗人的惊喜心情。“忽如一夜春风来”,不仅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达出了诗人见到塞外大雪的惊喜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浪漫色彩,把边地寒冬比作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诗人紧接着从帐内写到帐外,通过人的切肤感受——“狐裘不暖锦衾薄”、“都护铁衣冷难着”写天之奇寒。这就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载歌载舞,开怀畅饮,欢送武判官归京。武判官远行的脚印,很快就被纷飞的大雪掩埋了,只留下怅惘中的诗人,伫立在奇丽多变的雪景中,心中涌起万千思绪。这首诗以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战友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杨贵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