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春去春来春复春)

春去春来春复春2,寒暑来频3。月生月尽4月还新,又被老56人。     只是庭前千岁月7,长在长存。不见堂上百年人,尽总化为尘8

 

注释:

1 《杨柳枝》:乐府辞曲名。传世者以白居易、刘禹锡之作较著名。白居易谓:“《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后亦配以舞蹈。薛能《杨柳枝》词序:“令部伎少女作杨柳枝健舞,复歌其辞。”此本古曲,名《折杨柳》或《折柳枝》,又称《柳枝》。《碧鸡漫志》云:“柳枝歌亡隋之曲也。”至唐名《杨柳枝》,开元时已入教坊,白居易时盖又翻为新声,故白、刘诗中皆称为“新推《杨柳枝》”。其体制为七言四句,后沿用为词牌。敦煌曲子词及《花间集》中,有于七言每句后各加三字或四、五字者,是将原曲添声填为实字,亦称《添声杨柳枝》。

2 春复春:谓一个春天过去了,一个春天又到来了。复,又。

3 寒暑来频:谓春夏秋冬频繁交替,意指时光易逝。

4 月尽:犹言月没,月落。

5 老:指少而长,长而老的自然规律。

6 催,原作“崔”,据王重民校改。

7 千岁月:即千年月。

8 尽总化为尘:到头来总要变为尘土。尘,原作“陈”,据王重民校改。

 

赏析:

这是一首对景惜时之作。春去春来,月生月落,光阴如梭,时不我待。少而长,长而老,老而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一个人若不珍惜青春,及时努力,他的希望,他的理想,势必将同他的身躯一起被无情的自然法则淘汰。这词的确具有警钟的音响,召唤的意义。然而,这种“警钟”和“召唤”的意义并不是采用生硬的说教或乏味的口号表达出来,而是在对景物的描绘,对自然法则和人生哲理的探求之中,情景交融,理趣横生地加以表现的,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说明:

敦煌曲子词多创作于晚唐五代间,但因作者及创作时间难以准确考证,故暂归类于五代十国时期。


(南开大学文学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