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起点打造绿色产业

水体洁净、水质优良的黄河青海段,得天独厚的天然水域条件,成为全国冷水性鲑鳟鱼养殖的最佳场所。

从2008年开始至2019年,青海沿黄干流梯级水库鲑鳟鱼养殖产量从500余吨到1.52万吨,产值从1亿元到8.36亿元,十多年间成倍增长。

如今,以虹鳟鱼、金鳟鱼为代表的高品质、无污染的青海产冷水鱼畅销省外。青海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全国每3条鲑鳟鱼中就有一条来自青海,2019年向俄罗斯出口1600吨。

成绩的背后是青海渔业主管部门对鲑鳟鱼这一新兴产业,在起步之初确定的建设现代渔业高端发展的理念和明确的定位。

高起点入手、高门槛准入。从鲑鳟鱼引种、培育到生产养殖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对水域生态安全、疫病防治安全、生物管理安全、水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安全进行严格监测。

特别是制定了鲑鳟鱼产业发展“四十二条”指导意见、生物安全措施“双十”规定、生态环境保护“六项”要求、沿黄流域网箱养殖控制性容量指标等一系列政策与制度,确定了适度发展网箱养殖、控制池塘养殖、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开展陆基新型水产养殖模式示范试点的生产发展政策,严控沿黄流域各水库网箱养殖容量配额和控制红线。

最好的水域,产出最高端的产品,必须实施最严格的管理。从始至终,青海就树立了对生态、消费者、社区公共利益、区域共同品牌、养殖投资者的自身利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负责任的理念。

青海坚持走现代化、国际化、高科技、可持续的道路,追求生产“优质、高档、品牌水产品”,打造三倍体虹鳟、白鲑区域共同品牌。主推现代化大型网箱养殖装备技术、工厂化循环水制种育种技术、生物安全管理技术。

特别是,实行了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的养殖三原则。将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管理纳入了最严格的“铁律”,为现代渔业绿色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年多时间,从小型方型网箱到智能化大型网箱,从人工定时投喂到自动化控制投饵,从不收集残饵粪便到半自动化收集等,其变化证明,鲑鳟鱼产业扎根青海发展壮大,是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成果。

当前,青海冷水鱼产业发展,更要以环境保护优先为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科技创新为推力,走“现代化、国际化、高科技、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着力打造沿黄流域现代冷水鱼科技示范区。

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解决鲑鳟鱼制种育种、生物安全管理、提升科研能力、鱼品加工和网络营销体系建设,在最严格的养殖三原则和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净化养殖环境、提升产品品质,使鲑鳟鱼产业迈向发展的更高层次,继而成为青海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