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泽州县周村镇

周村,隶属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镇政府所在地),地处晋东南太行山南端。

一、历史沿革

周村原名“长桥镇”,据《泽州府志·陵墓》记载,西晋平西将军周处墓葬于村西,并修有周孝侯祠,故将长桥镇更名为周村沿用至今。明隆庆四年(1570年)梁宷《泽州周村重修庿祀》引《说文》中:“‘忠信为周’,镇以‘周’名,志偌厚也。区区子隐之迁善改过,为镇之光,直余绪尔。”这段文字提出”忠信“才是周村名的真正含义。

北齐时所建广福寺,一直流传至20世纪中叶,成为周村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唐末五代到北宋初,上党地区地势险要,战争不断,周村曾是泽、潞两州藩镇割据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争战的要地;北宋时期初期,也是北宋政权与占据太原的北汉政权的必争点与对峙点;至宋辽战争时期,辽军入三关(雁门关、宁武、偏关)后经汾阳、平阳(今临汾)等府直入泽州,因宋军把守天井关(进晋庙铺镇),数次南侵未入中原,因此周村所在地区再次成为主战场之一,这也是古村元代以前建筑保留较少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处豫东南地区进入山西进行经济贸易的必经之路,故明清时期修建清化一大道和清化二大道均起于周村镇,加强了南北之间的交通联系。再加上泽州煤炭、冶炼业兴旺,工业、手工业、商业快速发展,客观上促进周村的经贸交流,店铺、商号数百余家,形成了盛极一时的通衢重镇和文化大镇,被誉为“行山重镇”。

二、空间格局

村落东、西、北三面环山,北为黄沙山,东为五门山,西为小天柱山,南面开敞,长河由东向西南环抱古村,形态呈马蹄形凹地。城墙依北高南低的地形走势而修建,设东、西、南、北四个门,加上西南角上的水门,总共五门,现仅南城门与小南门基本完好,东南角城墙之上建有魁星阁。西城门为主要出入口,城门外的桥西街为明清时期进城经商的咽喉要道,街道两侧为供商队驻扎的骆驼店,不远处还设有咽喉阁与金龙四大王庙。东、南、西三个方位紧邻城门或在城门之上分别建有东佛庙、观音阁与三官阁。

贯穿主城区的东西向老街,是商贸活动的主要场所。街道两侧商铺林立,界面连续,其他传统街巷呈叶脉状从老街上延伸出来。在古商业街北侧中心的至高点上,耸立着周村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东岳庙。

三、传统建筑

村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民居院落基本为坐北朝南,采用四大八小形制,封闭感较强。建筑多为二层抬梁式木构架与砖墙混合结构,通过连廊相联通,立面装饰精致。典型院落如范氏庄园、郭家大院、潘家大院等。

公共建筑如:东岳庙,又叫岱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北宋元丰五年有过重建,现存大殿及东西配殿、献亭仍为宋代遗物;魁星阁,俗称“红阁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科举时代士子们“夺魁”的象征,楼平面呈六边形,共三层,高约十余米,楼身主体为砖结构;眼光阁,位于青石巷内,在眼光阁与戏台之间为一处一进四合院,入口处悬有“眼光会”三字,据村民描述,此为村内商户聚集讨论、办公的商会,开创年代不详。另有周处墓现位于西门外,原三孔拱桥旁,其墓碑尚存,上书“晋周处墓”,坐北朝南,外罩护碑阁为明清仿木构风格。

四、非遗文化

传统节日有添仓节,周村的添仓节有“小添仓”与“大添仓”,传统活动有竹马舞、跑旱船。饮食文化与传统技艺有下町梁氏接骨、特色周村剪纸、白面“枣糕”、周村“十大碗”以及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