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泉州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南北贯穿古城,全长2495米,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00一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泉州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是泉州历史城区内最重要的保护要素之一,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中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和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

一、街区概况和街区格局

泉州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北至西街、东街北侧道路红线,南至江滨,西至西街历史文化街区边界及竹街、伍堡街,东至新府口、后巷、沟尾下、南岳后街、义全后街、寮仔巷,总面积45.4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包括泉州黄氏民居(黄宗汉故宅)、花桥慈济宫、叶氏侨民旧居、傅氏华侨旧宅、黄氏宗祠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区域,面积20.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24.6公顷。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呈“一轴、三片、多点”的整体结构。 一轴:中山中路和中山南路组成的古城中轴线,以中山路为骨干的鱼骨状的传统街巷空间结构。 三片:“传统文化片”位于涂门街、新门街以南,包括镇抚巷、玉犀巷、花巷、金鱼巷及黄宗汉故居、叶氏华侨旧居、李功藏故居、黄氏宗祠等体现“真济七埕”文化、宗教文化、宗族大厝文化、官宦文化、传统饮食文化、以扎花、花灯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众多资源点和文化空间;“宜居生活片”为涂门街新门街以南、德济门遗址以北的片区,包括马坂巷、指挥巷、南岳后街、义全后街、寮仔巷以及花桥慈济宫、泉州市舶司遗址、祖闾苏民居、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永潮宫、南熏门三义庙等体现传统商业文化、宗族文化、铺境信仰文化的众多资源点和文化空间;德济门遗址以南的片区为“南门户片”,包括旧米铺巷等体现商贸文化、古城格局及发展变迁历程的众多资源点和文化空间。 多点:包含钟楼、丽正门遗址、镇南门遗址、德济门遗址、顺济桥为主对古城格局及街区有重大意义的主要文化节点;以泉州黄氏民居(黄宗汉故宅),花桥慈济宫、叶氏侨民旧居、傅氏华侨旧宅、黄氏宗祠、侨光电影院、辅德庙等资源为主的集中体现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文化的次要文化节点。 

二、历史文化价值和风貌特色 

中山路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分南、中、北三路段,中山路的建筑为柱廊式骑楼建筑,糅合了南洋和闽南传统建筑特色,具有历史及建筑艺术价值。自中山路形成以来,一直为泉州最繁华的商住两用街。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山路片区是泉州古城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性轴线,对研究泉州古代城市格局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二是中山路片区是体现中原文化在闽南地区落地生根、外来文化传入并融合共生的重要发展轴带,对研究闽南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三是中山路是民国新城市运动保存至今的典范,技术理念先进、艺术价值高,是中国近代最为著名、保存最为完整的红砖骑楼建筑群,对研究闽南近现代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四是中山路片区是唐宋至民国期间闽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商业商贸片区,影响力辐射海内外,对研究商业文化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