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烂漫时——毛泽东与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诞生于宋金交战之时,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受到父亲陆宰等士大夫爱国思想的熏陶,有忧国忧民之心,曾立下从军杀敌壮志。30岁应礼部试,名列前茅,为秦桧所黜。宋孝宗初,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隆兴、夔州通判。后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曾亲临南郑抗金前线。后官至宝章阁待制。力主抗金而为投降派所阻,报国无门,其忧国忧民之激情一发于诗,雄放豪迈。陆游著有《剑南诗稿》《放翁词》《渭南文集》等,存诗9300余首,词130余首。毛泽东对陆游诗词颇有研究,能背诵陆游的很多作品,常向身边工作人员介绍陆游诗词,还经常手书陆游作品。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深受陆游影响,巧妙化用其作品,或顺其意而用之,或反其意而用之,自然天成,从而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读陆游:如遇知己

毛泽东认真读过陆游的作品集《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曾说:“读放翁诗词,如遇知己。”据张贻玖整理的《毛泽东评点、阅读过的中国古典诗词目录》,毛泽东圈画过陆游作品有:《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南乡子·归梦寄吴樯》《好事近·湓口放船归》《朝中措二首》《水龙吟·摩诃池上追游路》《鹊桥仙二首》《采桑子·宝钗楼上梳妆晚》《沁园春二首》《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是》《感皇恩·小阁倚秋空》《极相思·江头疏雨轻烟》《双头莲·华鬓星星》《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真珠帘·山村水馆参差路》《钗头凤·红酥手》《卜算子·咏梅》《示儿》等21首。

据中央档案馆编的《毛泽东手书选集·古诗词卷》,毛泽东曾手书过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诉衷情》《示儿》《鹊桥仙》。1958年成都会议时,毛泽东选编了《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选取了陆游的《渔家傲·寄仲高》《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谢池春·壮岁从戎》三首词和《剑阁道中遇微雨》《归次汉中境上》《楼上醉书》《成都书事》《秋晚登城北门》五首诗。

毛泽东读过的陆游作品远不止这些。毛泽东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的批注中说过:“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此处“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但此诗就不在上述诗词之列。

《渔家傲·寄仲高》是宋孝宗乾道六年后、淳熙二年前这几年之间作于蜀中的赠答之作。仲高,即陆升之,字仲高,是陆游的同族兄弟。这首词从寄语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做客飘零的情状,语有新意,情意绵绵: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陆游在词中表露出的对亲人的关切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深赢得了毛泽东的喜爱,他曾数次圈画陆游这首《渔家傲·寄仲高》。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是陆游怀念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段岁月而作的一首词。他晚年被弹劾罢官后,闲居故乡山阴,常常在风雪之夜,孤灯之下,回首往事,梦游梁州,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篇,《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是其中之一: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写这首词时,陆游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情怀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千回百折的悲剧情调。毛泽东曾不止一次手书过陆游的这首词,可见他是很喜欢这首词的。

《谢池春·壮岁从戎》是陆游老年居家,回忆南郑幕府生活而作。当时陆游主管文书、参议一类工作,但也曾戎装骑马,随军外出宿营,并曾在野外雪地上射虎,他自认为过的是从军生活。当年他意气风发,满怀“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陆游《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的一举收复西北失地的雄心。《谢池春·壮岁从戎》是陆游杰作: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这首词上阕追昔,回忆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洋溢着飞扬的青春意气和爱国情怀;下阕伤今,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但抱负无处施展,只得寄情山水,为光阴虚度而感叹,字里行间充满了失落。毛泽东还圈阅和手书过这首词。毛泽东虽然没有陆游那种壮志未酬身已老的悲哀,但是陆游在词中写出的壮岁峥嵘,的确引起了毛泽东的强烈共鸣。

《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是陆游调离南郑,游历到成都一带时,为寄赠友人所作。此时的陆游虽已进入后方的巴蜀地区,但对前线的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也依然坚定不移。词曰: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词的上阕写梦游中的世界,所涉及的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西北边防重地。下阕写梦游后的感慨,梦境中的军旅生涯逼真,而现实却十分凄凉,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1959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和在北大中文系读书的邵华谈论起宋词。邵华背诵了这首词,背到“睡觉寒灯里”时,毛泽东指出此处的“觉”字,不应该读“jiào”,而应该读成“jué”。毛泽东让她回学校问老师这样念对不对,还兴致勃勃把这首词手书给了邵华。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还曾把《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写下来送给卫士张仙朋。这首词有毛泽东的三幅墨迹。

评陆游:很了不起

陆游的诗词流露出淳厚而又真挚的感情,处处洋溢着爱国热情。他用现实主义手法,深刻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展现了宋代诗坛“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时代风貌,语言流畅平易,精练自然。明代毛晋《放翁词跋》论陆游诗词道:“杨用修(慎)云‘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辛弃疾)耳。”梁启超赞扬陆游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毛泽东对陆游诗词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的雄心壮志,对他的人生境遇也表示十分同情。1957年8月1日,毛泽东在《对范仲淹两首词的评注》中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1963年2月26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召集各大区第一书记谈话时,说:“诗词也是一样,在同一朝代,如宋朝,有柳永、李清照一派,也有苏轼、陆游一派。”所谓“苏轼、陆游一派”,毛泽东将陆游诗词的总体风格归入了豪放派。事实上,陆游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飘逸,也有婉丽悲凉,毛泽东都很推崇。

1957年的一天,毛泽东专列的工作人员姚淑贤和爱人在天津相聚时,一起看了反映陆游爱情悲剧的戏《钗头凤》。回到专列上,她饶有兴味地讲给毛泽东听。毛泽东问她:“这戏的名字叫什么?”“《凤头钗》。”小姚还建议道:“主席,应该看看,很不错的。”“《凤头钗》?”毛泽东笑了,说:“是《钗头凤》。这是陆游写的一首词《钗头凤·红酥手》。陆游是南宋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年轻时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他的表妹叫唐琬,也是一位有才华重感情的妇女。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齐东野语》里有记载。”

毛泽东还曾对保健医生徐涛说:“陆游与唐琬离异后,又相遇于沈园。那是他们情意缠绵之地,陆游的那首《钗头凤》就题在沈园的墙壁之上。”说着,还把《钗头凤》写了下来: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毛泽东写完后又问徐涛,知不知道唐琬回赠的那首词。徐涛说没有读过。毛泽东便脱口念了《钗头凤·世情薄》: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毛泽东念完后,又说:“这首词回赠没有多久,唐琬就因积愁而死去。当初是陆游的母亲与唐琬不和。陆游这一对夫妻,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这是封建社会的悲剧。”毛泽东不仅熟知陆游爱情悲剧的情况、作品的内容,而且对其社会根源做了深刻的分析。

邵华在《言诗寄情思》一文中回忆:1959年9月,毛泽东和邵华谈论宋词时,毛泽东问邵华喜欢宋代哪位诗人。邵华说最喜欢陆游。毛泽东又问她为什么喜欢,邵华说:“陆游的诗词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有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他的诗,常常表现‘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毛泽东对她的回答很感兴趣,又问她最喜欢陆游的哪些诗词,邵华列举了《关山月》《书愤》《诉衷情》《夜游宫》《示儿》等名篇。

1961年,为纪念鲁迅80寿辰,毛泽东写了两首七绝,其二写道:“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鉴湖、越台是绍兴名胜,以此说明绍兴名人荟萃。该诗由鲁迅而联想到同属绍兴人的陆游、秋瑾。“忧忡为国痛断肠”,是对绍兴先贤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度赞扬。“剑南歌接秋风吟”“剑南歌”,指陆游的《剑南诗稿》;“秋风吟”,指秋瑾《秋风曲》“秋风秋雨愁煞人”,也包括鲁迅的《秋夜有感》《亥年残秋偶作》等诗。“一例氤氲入诗囊”,是说这些爱国诗篇诗意浓郁,弥足珍贵。

陆游特别喜欢梅花,有不少咏梅之作。他常用梅花自比,最著名的当数《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写于韩侂胄北伐失败后,词人生命的最后三年。陆游因支持这次北伐,遭到诸多排挤非议。陆游原为抗金复国而支持北伐,却落得如此结局。陆游借咏梅以自明情志。词中的梅花孤独清冷,又遭到风雨侵袭,但依然独自吐着芬芳,散发着幽香。这首词托物言志,是陆游身世的缩影,是他高洁品格的化身。当然,梅花那种孤芳自赏的情绪,无法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时代的局限。全词通篇运用象征手法,明写梅花,实写作者自己。这正是作者满腔报国壮志无处实现却一再遭受投降势力打压的凄惨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寂寞愁闷而又坚强不屈、孤芳自赏的性格象征。1961年12月27日,毛泽东批示内部印刷他的《卜算子·咏梅》词,他对附录的陆游原词加了注释说明,写道:“作者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卖国分子打击他,自己陷于孤立,感到苍凉寂寞,因作此词。”这一注释,深刻阐明了陆游《卜算子·咏梅》一词的情感特征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用陆游:试仿放翁

毛泽东还在他的诗词创作中,化用陆游的诗词名句,天衣无缝,犹如己出。《清平乐·会昌》“踏遍青山人未老”,化用自陆游的《渔家傲·寄仲高》“行遍天涯真老矣”,毛泽东采用了陆游诗句的句式,但含义则迥然有别。《十六字令三首》其二“倒海翻江卷巨澜”,由陆游的《夜宿阳山矶将晓大雨北风甚劲俄顷行三百余里遂抵雁翅浦》“倒海翻江洗残暑”化出。《念奴娇·昆仑》“人或为鱼鳖”,从陆游《入瞿唐登白帝庙》中的“人皆化鱼鼋”脱化而来。《七绝·观潮》“铁马从容杀敌回”,似出自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铁马冰河入梦来”。《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谈笑凯歌还”,化用陆游《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中“壮士凯歌归”句意。陆游作品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提供了某些语言材料、思想材料,毛泽东或顺其意而用之,或反其意而用之。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广州见到文物出版社刊印的大字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他在该书的书眉上,为自己的诗词作了批注,又写了一段批语,其中写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港台一带,饕蚊尚多,西方世界,饕蚊成阵。安得起全世界各民族千百万愚公,用他们自己的移山办法,把蚊阵一扫而空,岂不伟哉!试仿陆放翁曰‘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试仿陆放翁”,即模仿陆游《示儿》一诗而写。《示儿》原文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是陆游临终写的遗嘱,也是流传千古的绝唱。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但始终初心不改,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毛泽东借用《示儿》的语言格式,通过对人类社会尚未实现世界大同理想的感慨,显示了一位政治家要消灭全世界一切反动派的顽强斗志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乐观情怀,寄托了对后人的殷切期望。毛泽东的仿作是一首和体模仿诗,既要模仿原诗体,又要和原韵,写得明快犀利,富于幽默感,较原作更深化有力。

毛泽东的这种写法,是诗词创作的一种特殊手法,就是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颠倒、删除、增添或者改动几个字,将其从原诗中剥离出来,使原意更好或失去原意,变成另一种意义。这种作品叫剥体诗,也称剥皮诗,拟古诗。因其扎根于名篇之上,极易为人们所传诵;又由于它带有游戏性质,作品别具一格,妙趣横生。比如,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在《华盖集·咬文嚼字》中,写了一首剥皮诗:“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对当年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一帮学阀摧残迫害青年的卑劣行径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和愤慨!此诗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

毛泽东不止一次写过剥皮诗。1910年秋天,毛泽东走出韶山,就读湖南省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他抄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关于此诗的原作者,一说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西乡隆盛,一说是日本的僧人月性。原诗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只是把“男儿”改成“孩儿”,把“死不还”改为“誓不还”,借此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

毛泽东十分喜爱梅花,也喜欢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但他对陆游咏梅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情调并不认同。1961年12月,毛泽东创作出了同名词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毛泽东深谙旧体诗词形式,能像苏轼所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毛泽东词和陆游词都是托物咏怀,但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与陆游词中那种伤寂寞、愁黄昏、怯风雨、自欣赏的梅花截然不同。毛泽东词既有崇高壮美的意境与优美动人的意象,又富有哲理的光辉和战斗的激情,不仅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而且能使人的思想得到启迪,情操得到熏陶,精神受到鼓舞,灵魂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毛泽东写尽了梅花的风流标格,在古今咏梅诗词中,堪称典范。

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创作特别丰富的一位诗人,其作品特色鲜明,在中国诗坛具有崇高地位。毛泽东对陆游诗词的借鉴和吸收是多方面的,方式是多样的,也是十分成功的。这充分说明,毛泽东诗词的巨大成就,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诗词这棵参天大树,深深植根于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古典诗词沃土之中,既有继承,更有超越。

原标题:待到山花烂漫时——毛泽东与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