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迎面遇见姜夔

在江西鄱阳,很容易便见到姜夔。

一生漂泊寄人篱下的姜夔,没料到800年后会拥有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公园与纪念馆。如果下了一场雪,在鄱阳忽然想看雪压枝头的梅花,你只需骑车或踱步到姜夔公园,很快就可以让“冷香飞上诗句”。

如果赶上相邻的姜夔纪念馆有乐师在演奏古曲,则当凝神倾听,因为那入耳的极可能是传世名曲《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或者你不在鄱阳,那就去附近找所中学,翻开一本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下册,在一篇夜雪初霁的宋词里,也可以迎面遇见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透过那些清冷的字符,遇见为南宋扬州而驻足感伤的姜夔。

那时他很年轻,才21岁,比此刻学习诵读这篇课文的高中学生大不了几岁,正好与青春交流。可那时山河残破,他看到了一个曾经繁华的城池已然因战火而荒废,阴暗处杂生的草木仿佛偏安之家国,风雨飘摇……时代的兴衰往往决定着文化特征的变迁与更迭,于是唐诗的洒脱之气化为了宋词的疏离之悲,一曲旷世绝响顷刻在这个年轻人手中化为一唱三叹的箫声,清音悠悠跨过空城,也穿越了尘封的历史。

那时的他还没有被唤作白石道人。20岁后,他选择了扁舟五湖的漂泊生活,北游淮楚,南历潇湘,一路游历交友写诗,也一路听雨看雪吟词。“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这是在岳飞被害、南宋向金国纳贡称臣30多年后的一场暮雨,看看前面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在泥泞中化为云烟,遥望那偏安而腐朽的朝廷日渐凄迷,姜夔转头踏上了布衣清客、职业作家的人生道路,文化孤旅,从此少谈主义,多搞研究。

对姜夔来说,他的幸与不幸皆在词中。半阕飘零江湖,报国无门;半阕远离风波,灵魂清冷。从鄱阳湖畔出发的姜夔,以转徙江湖的一生,在词、诗、音乐、书法等诸多领域实现了人生价值,影响深远。清人所编《宋词三百首》中,白石词占了17首。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把姜夔作为中国文化名人之一为水星环形山命名,姜夔从此和李白、李清照、八大山人等一同在浩瀚的星空熠熠生辉,抵达了他一生孤旅最梦幻的终点与高度。

在鄱阳,有不少人放下课本中的《扬州慢》,开始默默地跟随姜夔的脚步写诗歌,写散文,习书法,弹古曲……就像湖上点起的一盏盏渔火,慢慢朝着映耀湖面的那弯冷月聚拢,与夜空的星月交相辉映。在鄱阳,有一支由本地8名乐师组成的“白石乐坊”,每逢重要节日或活动,乐师们会衣着古朴、正襟危坐在姜夔纪念馆演绎《扬州慢》《石湖仙》等乐曲,传扬“白石乐曲美妙传神”的无限意蕴。我与乐坊的叶天文先生相识。年逾古稀的叶先生虽然已移居他乡,但通过微信还能聆听到他的琵琶和古琴演奏。叶先生说,他的心愿是将《白石道人歌曲》17首全部搬上舞台,让人们听到更多的原汁原味的姜夔。在鄱阳,我还常遇见研究姜夔30多年的姜清水先生,兴致勃勃谈及他著述的10余部姜夔研究作品……

从清晨到日暮,在姜夔公园旷阔疏朗的广场,锻炼与跳舞的人们早已习惯从那尊孤独而清矍的姜夔塑像旁经过,这位宋代词人、音乐家就像是邻家拄着拐杖的和蔼老人,面含微笑看着眼前充满活力的家乡人。也许他会想到当年的扬州之景、扬州之歌,那词那曲,那桥边红药,也许还会自嘲那些悲寂清冷的字句,而那“年年知为谁生”的叩问早有了笃定的答案。

听说鄱阳有不少中小学春游、秋游之地选择姜夔公园,要求学生写作文的题目就是“我心中的姜夔”。

人群中,应该有更年轻的姜夔迎面而来。

原标题:《扬州慢》:迎面遇见姜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