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张治永: 不辞辛劳换来“村光无限”

小暑过后,蓝天下的西塘村分外美丽。村道、水池边近年来新植的紫荆花迎风开得鲜艳,党建广场后的公共绿地愈发翠绿——这里原本的荒地杂草被清理后,春天时村民自发种上的花生、大豆、红薯已有收成,自带“村光无限”滤镜。

对来自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80后”驻村干部、自2016年5月起担任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西塘村第一书记的张治永来说,西塘村是他第二个家。见证这个粤东小村迎来“春暖花开,灿烂绽放”,就是他最大心愿。

语言不通,不代表民情不通

西塘村位于粤东古邑惠来县隆江镇东北部,是革命老区村,共有318户2680人。在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前,该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不到2万元,没有特色种植产业,村居环境脏乱差,垃圾遍地,污水横流。

张治永犹记得,初到西塘时,映入眼帘的是贫困落后的乡村面貌,是杂草丛生的乡间小道,是43户贫困户渴求改变的目光。那一刻,从小在河南农村长大的张治永告诉自己,这是他的第二个家,无论多难,一定要为这个“家”做点什么。

陌生的环境,语言的不通,给不会潮汕话、说话还带着河南口音的张治永的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多跑腿,多动嘴”成为他的座右铭。

四年多里,这个身高一米八的河南大汉靠着韧性,逐一拜访了西塘村的老党员、两委干部、乡贤、普通农户、作坊主、贫困户,走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把村情民意摸清吃透。

他还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农业产业投资和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资源优势,邀请规划设计领域专家对西塘村新农村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因地制宜探索可落地实施的文旅项目,短期开展村容村貌改造、提升人居环境,中长期着力实现乡村振兴。

如今,村里无论是放学回家的小孩还是去集市赶集的老人,张治永都能叫得出名字、说得出家里情况。村民们也从“村里来了一个陌生人”,到用着潮汕口音的普通话邀请“张书记”来家里喝茶。

党建引领,筑牢战斗力基石

夏日夜晚,西塘村党建文化广场渐渐热闹起来,吃过晚饭的村民纷纷来这里健身漫步、跳广场舞、打乒乓球、打篮球……

这个党建文化广场建设面积约15000平方米,投资200多万元,配套建有村公共服务中心、党建文化宣传栏、风景池护栏、人行步道、健身器材、篮球场等。

“这里以前是个池塘,旁边是村临时垃圾堆放点和荒地,居民没有文化活动场地,村里也没有公共服务中心。”西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荣泉说。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张治永始终坚信,唯有把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紧密结合,才能抓好脱贫攻坚。为此,在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他带领驻村扶贫工作队,带头清理“垃圾山”;着力完善党员活动室建设、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村文化广播站建设等。西塘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村务和党务公开等制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党内组织生活的规范,进一步筑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基石。

同时,针对西塘村加工业发达、村民基本无种植和养殖项目的实际情况,张治永筹集资金35万元,和西塘村“两委”共同发起设立“西塘村勤劳致富奖励基金”,通过激励手段充分调动贫困户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

艰难抉择,千里回村战疫

2020年已过去半年多。近半年前的一幕幕场景,还在张治永脑海里回放着:一端是在河南老家,他含泪送别胃癌晚期去世的母亲;一端是在粤东小村,寒夜月光下,他驱车1600多公里,带着怀孕的妻子和儿子,赶回了“第二个家”,冲到战“疫”一线。

如今,想起母亲,张治永仍忍不住泪水。

去年中秋节,张母被确诊胃癌晚期。由于长期在粤工作,加上驻村扶贫,张治永一直没时间好好陪陪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2020年春节,他回到河南老家,照顾病痛中的母亲,也算是做最后的道别。

然而,疫情突如其来,张治永深深牵挂着千里之外的西塘村。

母亲终究没能熬过这个冬天。2月5日,在办理完母亲后事的当天,张治永就驱车赶回西塘村。

“刚刚办理完母亲的后事,按当地风俗,第二天应该去外婆家‘谢孝’、到母亲坟头‘圆坟’,但来不及做这些了……心里有点难受,不想了,也不多说了,那一头的西塘村此刻更需要我。”张治永把他的抉择心路记在了日记里。

从疫情防控期间至今,村民们看到的始终是一个热情、贴心、健谈的“张书记”。张治永鲜少对人提及他承受的亲人逝去之痛。他说:“我来自河南的农村,家人们能理解我;西塘村是我的第二个家,村民们更需要我。”(羊城晚报记者 王丹阳)



原标题:第一书记张治永: 不辞辛劳换来“村光无限”